地名:法脿镇 | 隶属:双柏县 |
行政代码:532322103 | 代码前6位:532322 |
行政区域:云南省 | 地理分区:西南地区 |
长途区号:0878 | 邮政编码:675100 |
车牌代码:云E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429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1.69万人 |
人口密度:约39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个社区、12个行政村 |
法脿镇因镇人民政府驻法脿街得名。法脿系彝语,法是石岩,脿是白,意为白石岩。
法脿镇位于双柏县城东南部,距县城53公里,与一县三镇一乡相连,东邻易门县绿汁镇,南连安龙堡乡、大麦地镇,西与妥甸镇毗连,北界大庄镇。位于东经105°北纬24°,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盛行西南风,2024年降雨量合计1208.6毫米,年平均气温14.0℃;境内地势为东北低、西南高,海拔为900米至2554米,立体气候明显。2024年末,辖法脿社区和烂泥、石头、六街、铺司、双坝、者柯哨、麦地、红栗、雨龙、折苴、古木、法甸13个村(居)委会,235个村民小组,343个自然村,全镇国土面积429.94平方千米。共有人口6322户、23642人,主要有彝族、哈尼族等1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2742
历史沿革:
清代时期,属坞力营,又名坞上。
民国时期,属崇德镇。
1950年,属四区(法脿区)。
1958年,改法脿公社。
1984年,改法脿区。
1987年,改法脿乡。
2002年4月,法脿乡改镇。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彝语地名,法指石岩,脿指白,意为白石岩。…[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子里有一个很深的泥巴坑,故名。此地1951称烂泥乡,隶第四区;1962年称烂泥人民公社,隶法脿区;1963年改称烂泥生产大队,隶法脿人民公社;19…[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子所在的地方石头多,故名。此地历史上曾设保,隶云龙镇(现法脿);1951年称石头乡,隶第四区;1962年称石头人民公社,隶法脿区;1963年改称石…[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雨龙、法婊、新街等地集市顺序命名,排列第六,农历逢三而市。又传六街系彝语音译,六(碌)意为石头,意为集市所在地石头多,后演变为六街,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彝语地名。波若点音译,波若意为佛像,点意为小坪子,彝语意为村子后面有一樽佛像。…[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子旁有两座小坝塘,故名。此地历史上曾设保,隶云龙镇(现法脿);1951年称双坝乡,隶第四区;1962年称双坝人民公社,隶法脿区;1963年改称双坝…[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彝语地名。折楷找音译,折楷意为山梁,找意为里边,彝语意为山梁里边的村。…[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麦地村此地1963年前属双坝人民公社,隶法脿区;1963年改称者柯哨生产大队,隶法脿人民公社;1984年废置人民公社体制,改称者柯哨乡,隶法脿区;19…[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子旁红栗树成林,故名。此地历史上曾设保,1951年称红栗乡,隶第四区;1963年改称红栗生产大队,隶法脿人民公社;1984年废置人民公社体制,改称…[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彝语地名。雨龙系矣噜音译,矣意为水,噜意为美好,彝语意为有水的地方。…[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彝语地名。法意为尖刀草,甸意为小平地,彝语意为长尖刀草的小平地。…[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彝语地名。折意为山梁,苴意为高;彝语意为高山梁。…[详蟚n_zhecun.html" class="blue">[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驻地古树众多,故名。始建于1951年以前,1951年称古木乡;1962年称古木人民公社;1963年改称古木生产大队;1984年废置人民公社体制,改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