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普立乡 | 隶属:宣威市 |
行政代码:530381201 | 代码前6位:530381 |
行政区域:云南省 | 地理分区:西南地区 |
长途区号:0874 | 邮政编码:655400 |
车牌代码:云D | 行政级别:乡 |
辖区面积:约170.2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2.72万人 |
人口密度:约160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3个行政村 |
普立彝语为普鲁着,含义为彝族普鲁家的住处,汉语记为普立,行政区划以普立为名。
基本介绍:
普立乡位于宣威市东北部,东南沿清水河与贵州省水城分界,南沿基都大山、文家口子与宝山镇接壤,西沿涧水海梁子与宝山镇、文兴乡毗邻,北及东北沿泥猪河(可渡河下游)与贵州省水城分界,国土面积170.2平方千米,行政区域有普立、阿基卡、迤兴、鹤谷、腊龙、戈特、老厂、簸火、攀枝嘎、更底、官寨、格学、卡乌13个行政村,84个村民小组、174个自然村。乡政府驻地距宣威市区70千米。年末有人口10966户45944人,其中农业人口43719人、非农业人口2225人,男24718人、女2122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7‰,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270人。
境内主要河流有泥猪河、者麻河,境内流程约2
荣誉排行:
2021年3月,普立乡入选2020年云南省卫生乡镇名单。
文化旅游:
攀枝嘎“农业学大寨”旧址位于宣威市普立乡攀枝嘎村委会驻地。旧址由招待所、礼堂、大寨地等组成,分布面积约566950平方米。招待所,坐南向北,单檐悬山顶石木结构,共2层,7开间,通面阔29.4
水师饭店旧址,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湖北路17号,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电影院,现为1907光影俱乐部。水师饭店旧址建筑面积4487.5平方米,属德国新文艺复兴
历史沿革:
民国时属宝山区。
1940年分属宝山乡、鹧鸡乡。
1949年属新二区。
1950年属宝山区。
1958年为普立、官寨两公社。
1961年复属宝山区。
1963年从宝山区分出成立普立区。
1970年改称普立公社。
1984年改称普立区。
1988年撤区设乡,名称沿用至今。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彝语,原名“普鲁着”,含义为彝族普鲁王族家的住处,后记为普立。驻地普立,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彝语,“阿基”指彝族姬姓,“卡”是村,意为姬家住的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彝语,原名“液西耐”,“液”是水,“西耐”指长流,意为水路长的地方,汉字记为迤兴。驻地迤兴大村子,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彝语,原名“火那姑”,意为大海凹子,译写为豁谷,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彝语,原名“腊噜”,“腊”指手,“噜”指猴子,意为山形像手掌有猴子的地方,相传普鲁王族于此祭祖分支,演化为腊龙。驻地腊龙,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彝语,原名“姬摩者”,意为土官姬摩者家的住地,后称戈特。驻地河边,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过去曾在此地办过纸厂、铜厂,故名。1949年前属宝山区鹧鸡乡;1950年属宝山区老厂乡;1958年属官寨公社老厂管理区;1961年属攀枝嘎公社老厂管理…[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彝语,原名“木呵”,意即住在雨多的地方,后记为簸火,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彝语,原名“法支嘎”,“法”是岩,“支嘎”是马桑树,意为坐落在马桑树多的大岩下的村,后演变为攀枝嘎。驻地攀枝嘎,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49年前属宝山区鹧鸡乡;1950年属宝山区官寨乡;1958年属官寨公社官寨管理区;1961年属格学公社官寨管理区;1963年属普立区官寨公社;19…[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彝语,“更”指工匠,“底”指甸,意为工匠住的凹地。驻地岩脚寨,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区却”,彝语,意为听得见狗叫的村,后记为为格学,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彝语,原为“卡乌窝”,“卡”指村,“乌”指窄,“窝”指大,含义为大村,故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