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文兴乡 | 隶属:宣威市 |
行政代码:530381207 | 代码前6位:530381 |
行政区域:云南省 | 地理分区:西南地区 |
长途区号:0874 | 邮政编码:655400 |
车牌代码:云D | 行政级别:乡 |
辖区面积:约135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4.03万人 |
人口密度:约299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5个行政村 |
以境内原文阁、复兴两乡合并各取一字,故名。
基本介绍:
文兴乡位于宣威市东北部。东连普立乡,南邻宝山、格宜两镇,西接阿都乡,北与贵州省隔木东河相望。乡政府驻地距市区78千米。国土面积135.29平方千米。辖文兴、着期、太平、马龙、支留、块塔、铜店、米科、火木、安乐、庆底、白药、瑞庆、半山、塌土15个行政村、107个村民小组、206个自然村。2014年末人口18811户62784人,其中,男性33276人、女性29508人;非农业人口2614人,少数民族人口168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8‰;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464人。耕地面积2286公顷,其中旱地2084公顷、水田202公顷,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380平方米。森林覆盖率21.8%。
境内地形
历史沿革:
清时在其境内铜店设“鹧鸡讯”。
1912年属东北第四区。
1940年撤区扩乡为“鹧鸡乡”(驻铜店)。
1949年4月属新二区。
1950年属七区(宝山区)。
1953年从宝山区划出与阿都合设十三区,区政府驻地文兴。
1958年划为文兴、阿都、增坪3个公社。
1961年又合并恢复为十三区。
1963年与阿都分开成立文兴公社。
1984年改为文兴区。
1988年撤区设乡,名称沿用至今。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彝语,原为“卓齐”,意为山坡下半部,汉字记为“着期”,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原名着期槽子,1952年设文阁、复兴两乡,1954年两乡合并,各取一字,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意为天下太平,人民安乐,故名。1949年属鹧鸡乡;1950年属文阁乡;1953年属十三区文阁乡;1958年属文兴公社太平响水管理区;1961年属文兴区…[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彝语,“马”指兵,“龙”指城,意为驻兵营的地方,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过去此地知了(蝉)较多,后取谐音写为支留,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大块塌,传说清初此地的一座小山被洪水冲塌了三分之一,后记为块塔,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过去常有运铜人在此住宿,故名。1950年属宝山区安乐乡;1958年属着期大队安乐管理区;1961年属文兴区铜店小公社;1970年属文兴公社铜店大队;1…[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彝语,“米科”意为高山上有一大块平底,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彝语,原名余庆底,意为有水流的坝子。驻地西米者,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白药为彝族原始部落小头领的人名,村以人名。驻地中心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39年在村前建桥,取名瑞民桥,得名瑞民,后与鱼庆两村合并,各取一字,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居一座山的半山腰上,故名。1950年属宝山区瑞庆乡;1958年属文兴公社瑞庆管理区;1961年属文兴区瑞庆小公社;1970年属文兴公社半山大队;19…[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彝语,原为“火木卡”,意为有山竹子的村,后记为火木,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安耕坝、乐迤两村各取一字,取人民当家作主,安居乐业之意,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处白龙山滑坡塌方的下边,故名。1949年前属毕木乡;1950年属格宜区华泽乡;1958年属翠华公社塌土管理区;1961年属格宜区华泽公社;1964年…[详细]
宣威市文兴乡位于云贵两省七乡镇结合部,每逢农历初一、初六文兴乡街赶集,本地人、毗邻乡镇的外乡人以及贵州省等远方慕名而来的生意人等,上街人数达万余人,人潮涌动,异常热闹。地处文兴小集镇乡街一角的“地摊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