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逢春岭乡 | 隶属:元阳县 |
行政代码:532528207 | 代码前6位:532528 |
行政区域:云南省 | 地理分区:西南地区 |
长途区号:0873 | 邮政编码:662400 |
车牌代码:云G | 行政级别:乡 |
辖区面积:约178.83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2.79万人 |
人口密度:约156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3个行政村 |
逢春岭乡因乡人民政府驻逢春岭村而得名。逢春岭村因位于山岭上,建村时红椿树多,故称红椿岭,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雅化为逢春岭。
基本介绍:
逢春岭乡位于元阳县东部,红河南岸,介于东经103°05’至103°12’之间,北纬22°57’至23°05’。东与金平县沙依坡乡接壤,北与大坪乡毗邻,西与小新街乡接壤,北与个旧市曼耗镇隔河相望,国土面积178.83平方公里。全乡辖逢春岭、大鱼塘、曼过、稿吾卡、骂尖、黄草坪、卡里卡、凹腰山、坝思、岩子脚、独家、老曹寨、尼枯补13个村委会,104个自然村,144个村民小组。距县城南沙76公里。全乡耕地面积51199亩,其中水田16351亩,旱地34838亩。2002年全乡总人30816人,其中农业人口30465人,占总人口的98.9%,非农业人351人,占总人口的1.1%。世居汉族、哈尼族、彝族、
历史沿革: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属临安府纳更山土巡检辖地。
清雍正年间(1723年至1736年),设置稿吾土把总隶属临安府。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划属蒙自县逢春里。
民国二年(1913年),划入个旧县外西区稿吾乡。
民国八年(1919年),复归蒙自县第九区为稿吾镇。
1950年,划入新民县设稿吾区。
1952年,称元阳县四区。
1956年,改名逢春岭区。
1970年,改逢春岭公社,划出大坪公社。
19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很久以前,这个山岭上长满了很多的逢红椿树,人们就把它命名为红椿岭。因红椿岭和逢春岭有谐音,后来当地人们就叫成了逢春岭,且本村民委员会位于此地,驻地向阳…[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大鱼塘:因自然村里有天然的大鱼塘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曼过:因该自然村里有头小牛长得壮,出角慢,故名为慢角,后演变为曼过。…[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骂尖:卜语“吗简”的演化名,即酸竹笋;因该自然村竹多,常淹酸竹笋吃,故名骂尖。…[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地因纳更土巡检在此驻地兵设卡而得名稿吾卡,且本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解放前乡名稿吾卡乡,现村民委员会驻地冲洒。…[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建村时,坪地上遍地长满了黄草而得名。1982年批准成立黄草坪大队,1984年称为黄草坪乡公所,1988年改为黄草坪村公所,2000年9月改为黄草坪村…[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卡里卡:纳更土司八卡之一,故名。1956年土改后设逢春岭区,为元阳县逢春岭区卡里卡乡;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时,为元阳县逢春岭联社卡里卡公社;1970…[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凹腰山:位于南北两山之间之腰,故名。1956年土改后设逢春岭区,为元阳县逢春岭区凹腰山乡;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时,为元阳县逢春岭联社凹腰山公社;19…[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坝思:哈尼语人名“背手”的演化名,与背努是两姐妹,该自然村因背手先定居得名被手,后演化为坝思。…[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岩子脚:在清末年间,此地来了一对夫妇在这堵岩子下长期生活居住,故名岩子脚。…[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老曹寨:因最先曹氏人家居住而取寨名为“曹家寨”,后改叫“老曹寨”。…[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本村民委员会原驻独家村,现搬至小马槽村,以原驻地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尼枯补:哈尼语牛滚塘之意,建村前有牛滚塘故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