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http://www.xkfenlei.com/chongqing/beiqu_chengjiangzhen.html">
地名:澄江镇 | 隶属:北碚区 |
行政代码:500109102 | 代码前6位:500109 |
行政区域:重庆市 | 地理分区:西南地区 |
长途区号:023 | 邮政编码:400700 |
车牌代码:渝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72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1.94万人 |
人口密度:269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个社区、11个行政村 |
澄江镇因清同治九年(1870年),嘉陵江暴发特大洪水,城镇全部沉没于江中,于是“沉江”谐音改称为澄江。
2024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澄江镇人口数量为1.94万人,位列北碚区各街镇人口数量排行榜第12位。
2024年12月,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认定澄江镇为重庆市首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休闲农业)。
重庆市北碚区辖镇。1951年设澄江镇,1958年改公社,1984年置乡,1986年澄江街道并入建镇。位于区境西北部,嘉陵江西岸,距区府6公里。面积72平方公里,人口4万。国道212线过境。辖北泉、缙云、运河、红星、沿滩、柏林、碑沟、澄江、中石盘、观桥、石岗、五一、永兴、苏家、史家、转龙、民权、上游、上马台、幸福、吴粟、全胜、炭坝、青云24个村委会和以序数命名的5个居委会。企业以仪表、建材、造纸、丝绸、煤炭等行业为主。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红薯。境内有中小型企业10个。著名风景旅游区缙云山位于镇境西部,北泉村境内的绍隆寺曾是抗日时期北泉慈幼院院址。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3月以前,属璧山区管辖;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3月,划归北碚管理局。
1951年6月,转龙乡由璧山区划归北碚管辖。
1951年12月6日,为川东行署北碚市第三区澄江镇。
1953年9月,撤销澄江镇,划分为桐林乡和梧桐乡,同时撤销转龙乡,划分为永兴乡和吴粟乡。
1954年1月,成立澄江街道。
1956年8月,桐林乡和梧桐乡合并成立澄江乡,永兴乡和吴粟乡合并恢复转龙乡。
1958年9
区划代码:~006,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2002年,由澄江镇第一、二、三居民段合并成立澄江路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007,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紧靠河流运河,及其工作职能(管理和处理本村相关事务)而得名运河社区居民委员会。…[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地处缙云山,故名缙云村。1950年,建村时以山上独有的野生甜茶命名为茶园村。1958年,名缙云大队。1966年,更为红峰大队。1973年1月1日,恢…[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朝中期永乐二年,孙氏迁来定居,村东北角有一处名泉,故因泉名得名为北泉村。…[详细]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相邻澄江镇,故名澄江村。1950年建村,取名澄江村。1958年,属运河大队管辖。1962年,名澄江大队。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更名火炬大队。19…[详细]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地地形平坦,形似碟盘而得名。1950年,建中石盘村。1958年,为中石盘大队。1966年,更名为向阳大队。1973年1月1日,恢复为中石盘大队。1…[详细]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地位于运河旁边,故名运河村。1950年,建村时为望水大队和桐林村。1958年,与澄江、三花石村组成运河大队。1962年,划出名为运河大队。1966…[详细]
区划代码:~230,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建村时,因其境内栽植柏树的历史悠久,柏树茂密成林,田坎、土边、山坡到处可见高大树干的柏树而得名柏林村。…[详细]
区划代码:~23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五一”劳动节得名五一村。土地改革时期,名为轿子山村。1956年,以“五一”劳动节命名为五一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更名为五一大队。1984年,…[详细]
区划代码:~23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传清朝乾隆年间,此地天旱频频,此地人疑系神龙远逝征兆,群众在附近石板场侧建惠民宫,内造旱桥,一口水井,盼望神龙转回,风调雨顺,惠民以福之意,故名转龙…[详细]
区划代码:~23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朝嘉庆年间,施姓村民聚居于此取名施家村。土地改革时期,工作组有外省同志误把“施”听成“史”,由此定名史家村。…[详细]
区划代码:~23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取寓意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故得民权村。1956年,为金星高级公社的一部分。1958年,为上游大队的一部分。1963年,划出名为民权大队。1984年,第…[详细]
区划代码:~23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相传清朝中期,居住这里的熊姓富吏在院子大门前临大路旁修建月台坝和两墩酷似马状的两极石蹬方便上马坐骑,故名上马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