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回龙坝镇 | 隶属:沙坪坝区 |
行政代码:500106106 | 代码前6位:500106 |
行政区域:重庆市 | 地理分区:西南地区 |
长途区号:023 | 邮政编码:400000 |
车牌代码:渝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39.1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2.64万人 |
人口密度:约675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个社区、10个行政村 |
回龙坝镇因相传清初,有陈姓人家住境内,祖孙二人先后任翰林学士,回乡后在平坝上置产建宅而得名。
沙坪坝区回龙坝镇位于沙坪坝主城区西部29公里,东依中梁山脉,南与土主镇相邻,西傍梁滩河畔,北与北碚区歇马镇接壤。镇内襄渝铁路横穿而过,团歇路、凤回路、社社通公路建设构筑了庞大的交通网络,水电等基础设施完备,闭路电视覆盖率达100%,程控电话全面开通;全镇幅员面积39.1平方公里,1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99个合作社,常住人口8740户,2777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27人,场镇常住人口1万余人,暂住人口2万余人,(镇内人口5万余人)。镇内信用社、卫生院、供电所、派出所、变电站、中小学等社会单位常住本镇。1997年,回龙坝镇被重庆市人民政府授予“纺织专业镇”称号,全镇现有纺织企业600余家
2024年2月,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认定回龙坝镇为2024年重庆市“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主导产品:(生态休闲农业(特色蔬果))。
民国十九年(1930年)6月,建兴隆乡。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为兴隆联保。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复为兴隆乡。
1951年2月,划归北碚,后划部分辖区建中梁乡。
1953年4月,兴隆乡复归巴县;同年6月,划部分辖区建三桥、保农乡。
1954年4月、1956年1月,保农、三桥2乡先后并入。
1958年9月,改建兴隆公社,中梁乡并入。
1959年2月,为兴隆管理区;同年5月,析部分辖区设中梁管理区。
1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相传清代有陈姓祖孙二人先后任翰林学士回乡在此坝置宅,取吉祥意“回龙”,得名回龙坝。…[详细]
区划代码:~002,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聚龙城社区是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镇下辖的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此地原有一座桥,较高较长,名大桥,地以桥名。…[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地原有一条比较大的水沟,常年流水不断,得名大水沟。…[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地附近有梁滩河,后修建了梁滩河大桥,得名梁滩桥。…[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地山中曾有一庙,内供真武祖师神像,名真武庙,后此地得名真武山。…[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解放初期,成立人民公社后因此地有个保农岗,取“保护农村利益”之意,得名保农村。…[详细]
回龙坝村位于回龙坝镇北部,东依中梁山脉,西傍梁滩河,村域面积5.6平方公里。村域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森林覆盖率达60%,是远近…[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传,明末有五云僧人到此山建庙名五云寺,僧死后葬此山,得名五云山。…[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此地原形似四条龙,得名四龙。2008年沙坪坝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四龙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此地有条河,河水由西向东流入梁滩河,俗称西溪河。…[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青龙庙村是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