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涵东街道 | 隶属:涵江区 |
行政代码:350303001 | 代码前6位:350303 |
行政区域:福建省 | 地理分区:华东地区 |
长途区号:0594 | 邮政编码:351100 |
车牌代码:闽B | 行政级别:街道 |
辖区面积:约4.25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5.55万人 |
人口密度:约13059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0个社区 |
因位于涵江城区东部,故名。
涵东街道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南部,涵江城区东半部。东临三江口,西接涵西街道,南隔海与白塘镇相望,北连国欢镇,为区委、区政府所在地。面积4.25平方千米,总人口约4.3万人。辖10个社区。福厦公路过境。
350303001:~001新区社区 ~002顶铺社区 ~003宫下社区 ~004霞徐社区 ~005铺尾社区 ~006后度社区 ~007塘北社区 ~008苍然社区 ~009涵中社区 ~010卓坡社区
-
沿革
1961年置涵江镇,1984年改涵江街道。1993年2月撤销涵江街道,改设涵东、涵西2个街道。1997年,涵东街道面积4.3平方千米,人口3万,辖顶埔、宫下、霞徐
2024年2月,福建省2018-2024年度省级文明村镇社区名单出炉,涵东街道上榜。
文化旅游:
莆田时事研究会旧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区涵东街道霞徐社区新宫里14号。抗战爆发后,闽中国共两党达成合作抗日协议,抗日舆论逐渐开放。1937年12月,中共闽中工委动员爱国知识分子出面在莆田涵江霞徐新
共青团涵江区委旧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区涵东街道苍然社区宫下路156号。1928年春,中共莆田县委派郭寿銮到涵江中学(现莆田第六中学)开展--。郭寿銮在涵江中学担任庶务主任,他利用学生迫切要求参加
涵江黄氏民居位于莆田市涵江区涵东街道霞徐社区,分前后两座,前座在大宫前路25号,后座在游巷2号,前后间隔一条宽约5米的小巷(即游巷)。黄纪星(1875-1935),字怀唐,祖籍荔城区西天尾镇
瑶岛祠位于涵江区涵东街道后度居委会,类别为古建筑。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三一教”嫡传弟子卢文辉创建,明、清多次扩建,1999年异地迁建至今址。坐西朝东,三进合院式。通面阔20.8米,通
霞徐顺济庙位于涵江区涵东街道霞徐社区大宫前路,年代为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代,清重建,2003年修缮。为一进廊院式建筑,由前殿、天井、主殿组成,保存清代建筑风格,保留大
辖境在宋元时属唐安乡延寿里;明清时属莆田县二区延寿里、涵江市;民国时属莆田县涵江区、二区、涵江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莆田县二区、涵江区、涵江公社、涵江镇。
1984年6月,成立涵江区,为莆田市辖区,涵东隶属涵江区涵江镇、涵江街道办事处。
1993年1月,涵江区撤乡建镇扩办(街道办事处),成立涵东街道办事处,属涵江区管辖。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11,为主城区。
因其是新设立社区而得名。宋、元时期属唐安乡延寿里;明、清时期属二区延寿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田厝合并为霞徐保、宫下保、延宁保同属涵江管辖;1958年…[详细]
区划代码:~002,城乡分类代码:111,为主城区。
顶铺社区,古代称十里为一铺,“铺”亦为街坊别名,涵江旧时有24个村,亦称二十四铺,因该社区位于二十四铺顶端处,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003,城乡分类代码:111,为主城区。
宫下社区,因旧时当地山上建有几座宫庙,村民于山下河谷盆地处聚居,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004,城乡分类代码:111,为主城区。
霞徐社区,据传顶铺徐巷里徐家部分迁居于此,顶铺称上徐,该社区称下徐,后逐渐雅化为霞徐。…[详细]
区划代码:~005,城乡分类代码:111,为主城区。
铺尾社区,因原福厦公路未建之前,涵江通往福州的道路需经顶铺、铺尾、铁灶,故涵江镇顶铺居委会和涵东的铺尾村有“顶铺尾”之称,后演变为铺尾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006,城乡分类代码:111,为主城区。
后度社区,因该社区以前有三个姓,分别为“欧、卢、李”,在该地方言中“后”是“欧”的谐音,“度”是“卢”的谐音,“欧卢里”谐音为“后度里”,社区名以此简…[详细]
区划代码:~007,城乡分类代码:111,为主城区。
塘北社区,因其原为涵东村塘北自然村,后成立居委会,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008,城乡分类代码:111,为主城区。
苍然社区,该社区古称东山,即紫璜山。因其位于盐仓之前,改名仓前。“苍”与“仓”莆田方言谐音,又改为苍前。“苍然”是“苍前”的雅称。…[详细]
区划代码:~009,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涵中社区,因该社区位于涵江区中心地带,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010,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卓坡社区,因当地旧时为卓姓先民聚居地,且聚落散布于山坡谷地间,故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