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清源镇 | 隶属:寿宁县 |
行政代码:350924107 | 代码前6位:350924 |
行政区域:福建省 | 地理分区:华东地区 |
长途区号:0593 | 邮政编码:352000 |
车牌代码:闽J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80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7821人 |
人口密度:约98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6个行政村 |
历史上姜厝、外韦、南门坑底三个村总称青竹岭,因有一岭纵贯三村,岭边长满青竹,故名青竹岭。因小坑溪流清澈,源出坑底村北,故坑底又名清源。据卓氏族谱:“水何以浊,唯源本清”句命名。
清源镇地处寿宁县中部,原名青竹岭,因主村聚居卓姓,卓氏家谱中有“水何以浊,唯源本清”而得名,2024年9月撤乡设镇。下辖16个行政村、81个自然村,人口2.08万。镇域面积81.2平方公里,其中6.1万亩为富硒富锌土壤。
生态环境优良境内山清水秀、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具有“春赏山花、夏戏山水、秋品红叶、冬览冰挂”的独特风光,获评国家级生态乡镇、中国老年宜居名镇。
区位交通便捷邻鳌阳、南阳、斜滩、芹洋、竹管垅、托溪6个乡镇,距县城仅6.5公里,农村路网已实现全覆盖。
产业特色鲜明按照“一地多用、一年多熟”的产业指导意见,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充分利用季节差,发挥品种优
2024年1月,清源镇被命名为2024年福建省卫生乡镇。
建县前属政和县政和里十八都。
明景泰六年(1455年)建县后至清代分属寿宁县坊隅一、二、三图。
1934年设青竹岭联保处,驻地外韦村。
1937年撤消联保处设青竹岭乡,乡公所驻地南门坑底村,辖12个保。
1941年6月青竹岭乡改由县直辖。
1946年撤乡属鳌阳镇。
1949年7月寿宁县人民政府成立,8月分别属第一区(鳌阳)、第二区(斜滩)。
1958年6月归县直辖,9月设登峰公社,驻地岱阳村。
1959年3月撤销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始住村民姓童,故名。童洋村建村至今有700多年的历史,缘于始住村民姓童而得名,后由于历史原因,童姓迁居他处,明末年间刘姓由浙江庆元一带迁居于此落户,…[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三望村是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清源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以驻地命名。历史上姜厝、外韦、南门坑底三个村总称青竹岭,因有一岭纵贯三村,岭边长满青竹,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韦姓两兄弟迁居时,一个迁居清源叫“底韦”,一个在本村名外韦。…[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岱洋村是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清源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山形似凤,原名双凤洋,后因居于岱阳的末端,方言为“尾”,故称。…[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后有一大岩很平,原名“平岩”,“平”、“坪”方言同音,演为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居住时周围长满竹子,故名。胡氏先祖最初迁徙居住。1950年设竹坪乡属第二区(斜滩区)。1959年设竹坪大队属鳌阳公社。1961年划归鳌阳区竹坪小公社。…[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胡家墩村是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清源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在乌石岭坡下好几个村的最下一个村,俗称“矮山”,因处各村下端,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后山形似牛角,始居前是森林,原名山角林,解放后简为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余姓始居,在山坡上,故名。陈氏祖先于清康熙年间从浙江迁徙而来,至今已繁衍10世。1950年11月属第五区(南阳区)龟岭乡。1961年归鳌阳区安章小公社…[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附近山形似龟,有九龟落洋之称,故名。土改时属第五区(南阳区)龟岭乡。1961年归鳌阳区安章小公社,设龟洋大队。1965年撤区并社,把角林、西溪仔、龟…[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日洋铺村是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清源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檀香岭小平地的方位称为后,村居于此一广阔洋地里,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韶托村原名山口村,《福宁府志》载:“相传宋黄槐登仙,托始于此”,为纪念历史人物黄槐,便将“山口村”改名""韶托村""。“韶”有美好之意,意指村民生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