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芹洋乡 | 隶属:寿宁县 |
行政代码:350924205 | 代码前6位:350924 |
行政区域:福建省 | 地理分区:华东地区 |
长途区号:0593 | 邮政编码:352000 |
车牌代码:闽J | 行政级别:乡 |
辖区面积:约90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6906人 |
人口密度:约77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7个行政村 |
迁居前遍地多生野芹菜,称为芹菜洋,后简为今名。
寿宁县辖乡。1959年设芹洋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西南部,面积90平方公里,人口1.8万。辖芹溪、下坪碓、茗坑、山头、阜莽、广地、溪源、发竹坪、九岭、尤溪、可观、底洋、修竹、下修竹、官路洋、葛藤岔、山底17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薯类,兼产油茶、茶叶、花菇、竹木。
文化旅游:
九岭古道位于寿宁县芹洋乡九岭村、官路洋村、山头村,年代为宋至清。始筑于宋代,历代有修。古道沿九岭山腰蜿蜒而行,始于九岭溪桥头,终于石马洋,呈“西南—东北”走向,总长5440米,宽约1.2~1
明代属政和里八、九、十都。
清代属县南门十都坊一、三、四图。
1912年属平溪区。
1928年设九岭乡,驻地芹洋村,属平溪区。
1936年属第四区(平溪)。
1945年撤区设乡,仍设九岭乡,驻地芹洋村,辖10保120甲。
1949年7月寿宁县人民政府成立,10月为第四区(托溪)九岭乡,辖10保。
1950年9月撤销九岭乡,另设6个小乡,属第四区(托溪)。
1956年2月属芹洋区。
1958年9月在芹洋村设东风公社;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迁居前遍地多生野芹菜,称为芹菜洋,后简为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李姓始祖从周宁徙居印潭,后因到此处养牛,见有一片叫“秋竹”的竹林,长势茂盛,即从印潭徙居此处,村名“秋竹”,后文人雅化为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由下修竹徙居此地,因地势高于下修竹,故称。…[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肇基之初,后门山长满发竹,而且大得能够作为大桶的箍,因,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说迁居时,溪边有块石头,每逢夜间会流出很多油,原名“油溪”,后谐音为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原先有一片桃树,原称桃林,后因地处长濑溪较上游地段,故改为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始居时村址似燕巢,命名“燕山”,后因土质肥沃,草木茂盛,地势雄伟,眺望广阔,文人为其改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茶坑,即茗之意,叶氏家谱记载:“茗水茫茫”、“茗水湾湾”。清朝时叫茗川。村中有三小坑汇合,俗称“三坑”,经演变即为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周围多高山,村处山下,故称。夏姓始祖清乾隆十九年(1754)从托溪的际头村迁入。1949年初期属第四区(托溪区)九岭乡。1950年撤消九岭乡,属第…[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寿宁往政和的古道,岭西北自上而下共有九座小山,故称。…[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清时期寿宁至建宁府(建瓯)正道为九岭,为官员往来必经之路,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张姓始居,有块小平地名张广地,解放后简为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处垱洋的方位,称底洋。又因樟树岗在墩洋里面,方言“里”和“底”有相通之意,故称底洋。…[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四面群山环抱,风景优美,值得观赏,故称“可观”。…[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来森林茂密,且地势高于广地,叶姓始祖从鳌阳徙广地,再从广地迁此。原名“山头林”,为了与“山头洋”区别,改名“山头仔”,解放后简为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甲延岔村是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芹洋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刘氏家谱载“下坪洋”为名,因村下方有一水碓,故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