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城关镇 | 隶属:成县 |
行政代码:621221100 | 代码前6位:621221 |
行政区域:甘肃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长途区号:0939 | 邮政编码:746000 |
车牌代码:甘K | 行政级别:镇 |
人口数量:约9.67万人 | |
下辖地区:8个社区、24个行政村 |
因是成县政府所在地得名。
自然环境:城关镇总土地面积4.01万亩,耕地面积1.39万亩。平均海拔1100米,年平均气温12℃,年平均降雨量692毫米,全年无霜期211天。
行政区划:辖7个居民委员会,24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15960户,乡镇总人口62549人,乡镇从业人员35259人。
六通情况:24个村全部通电、通邮、通公路、通电话,18个村通自来水,16个村通有线电视。
文教卫生:有各类学校24所,教师486人,在校学生8255人。有医院、卫生院12所,医生429人,病床515张。
经济指标: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22023万元,粮食播种面积4176公顷,粮食总产量18365吨,农民人
2024年1月,甘肃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城关镇为2024年度甘肃省卫生乡镇(街道)。
2024年7月,城关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文化旅游:
吴挺墓及吴挺碑位于成县城关镇石碑村南100米。全名为“世功保蜀忠德之碑”,也称吴王碑。由整块青石雕刻成首、身、座三部分,碑通高4.41米,宽2米,厚0.46米。双螭碑座,长3.1米,宽2.2
刘伯承和汪荣华结婚旧址位于陇南市成县城关镇支旗村,始建于清末民初,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49平方米,建筑面积79.2平方米,房屋为土木结构三开间瓦房,是刘伯承和汪荣华长征中在成县的结婚用房。1
大云寺摩崖造像及狮子洞题刻位于陇南市成县城关镇庙湾村东南的凤凰山麓,为一长条形天然石龛,唐称大云寺、凤凰寺,宋称凤凰山寺。寺内现存唐宋时期的摩崖题刻8处,碑石5方,摩崖造像群1处,散存柱础、
成县仙人崖摩崖题刻位于陇南市成县城关镇南山仙人崖北侧的断崖上,包括南宋“王康题记”、“甘露降图”、元“重修北极宫记”和“岳世音”题刻。对研究陇南地区道教源流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同时具有极高的
明、清时期为中兴里,民国置紫金镇。
1949年建国后改城关区,1955年建城关镇,1958年建城关公社,1984年恢复城关镇。
2004年撤销支旗镇并入城关镇。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由于管辖范围为东大街,故称之为东街社区居民委员会。…[详细]
区划代码:~002,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由于地处城区中心,故称之为中心社区居委会.由于该社区管辖范围为北街,2006年改称为北街社区居民委员会。…[详细]
区划代码:~003,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由于管辖范围为西大街,故称之为西街社区居民委员会。…[详细]
区划代码:~004,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由于管辖范围为南大街,故称之为南街社区居民委员会。…[详细]
区划代码:~005,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由于管辖范围多为学校,又有育才路贯穿陇南师专校区,故称之为育才路社区居民委员会。…[详细]
区划代码:~006,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由于管辖范围为陇南大道,故称之为陇南路社区居民委员会。…[详细]
区划代码:~007,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由于管辖范围为支旗村,故称之为支旗路社区居民委员会。…[详细]
区划代码:~008,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北关路社区是甘肃省陇南市成县城关镇下辖的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村居南山而得名。合作化时期建南山初级社,1968年并入宁寨大队,1975年为城关公社“五七”农场,1979年恢复南山名称,1983年由南山生产大队改…[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此村境内有宋朝吴挺碑,故名。1956年建石碑高级社,1961年为石碑大队,70年代中改名“东风”大队,1975年恢复原称,1983年5月由石碑生产大…[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以村居城门之外而北向得名。1951年前后为北关乡,1957年建民族高级社。1958年改为北关大队,1983年由北关生产大队改称北关村民委员会。…[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村坐落于县城东部郊区而得名。公社化化时建东郊大队,1956年建东郊高级社,1983年由东郊生产大队改称东郊村民委员会。…[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以城北之泉水而得名。建国初属城北乡,1956年建北泉高级社,1968年改“卫东”大队,七十年代中恢复北泉原称,1983年5月改为北泉村民委员会。…[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此村居县城中心位置,故名。1951年前后为城南乡,1957年组建中心高级社,1958年后建中心大队,1983年由中心生产大队改称中心村民委员会。…[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此村处在县城西门之外得名。1951年前后为西关乡,公社化时期建西关大队,1983年由西关生产大队改称西关村民委员会。…[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公社化时期为了让村民过上幸福生活,故此村起名为幸福大队。…[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以村居飞龙峡口,故名。1957年建王门高级社,70年代中曾改名为“东方红”大队,1974年恢复龙峡名称,1983年由龙峡生产大队改称龙峡村民委员会。…[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以姓氏及屯置得名。1964年建宁寨大队,1975年并入西关大队,1979年析出恢复宁寨大队,1983年由宁寨生产大队改称宁寨村民委员会。…[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地地处垭凹地段,且有柳树成林,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据说,在宋朝年间,杨家将西征,杨文广将儿子丢失,在此沟找到丢失的儿子,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姓氏地貌得名,故称北山。1956年建北山高级社,公社化为生产大队,1981年3月更名阎家北山大队,1983年5月改北山村民委员会。2004年支旗乡并…[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最早以高姓人氏居住此地,故名。合作化建高旗合作社,公社化为生产大队,1956年建高旗高级社,1981年3月更名高家坝大队,1983年5月恢复高旗原名,…[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姓氏居多而故名。1958年为生产队,1961年组建石沟大队,1983年由石沟生产大队改称石沟村民委员会。2004年支旗乡并入城关镇,属之。…[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最早因此地李姓人士居住较多,且此地地形处在两山之间,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历史地名。听老前辈口述,大约在元朝时期,有一位邵氏总兵驻扎在我们这里,最后去世安葬在此地,坟地大约占地40余亩,坟后大山被取为将军山,原营地名邵总坪。…[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此地居住张姓人士较多,本名张旗寨,以姓氏屯置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本名梁旗寨。以姓氏命及屯置命名。公社化时期建粱旗大队,1956年建梁旗高级社,1983年5月由梁旗生产大队改称梁旗村民委员会。2004年支旗乡并入城关…[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此村由古代军事及屯置而得名。民国属东岳乡,建国初属支旗乡,合作化建同名高级社,1958年属成川公社支旗管理区。1962年1月析出支旗生产大队,1983…[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此村由李崖、武坝两自然村合并,故名。1954年建李武村初级社;1963年建李武大队,1983年5月由李武生产大队改称李武村民委员会。2004年支旗乡…[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地处泰山庙东南侧山湾,故名。1958年建庙湾大队,1966年改名为“东风”大队。1970年恢复原称,1983年5月由庙湾生产大队改称庙湾村民委员会。…[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大村庄袁家大庄命名,简称袁大。建国初属袁大乡,合作化建袁大勤劳高级社,公社化为勤劳生产大队,1961年更名袁大生产大队,1983年由袁大生产大队改称…[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地居住王姓人士居多,且地势比较平坦,故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