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店村镇 | 隶属:成县 |
行政代码:621221107 | 代码前6位:621221 |
行政区域:甘肃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长途区号:0939 | 邮政编码:746000 |
车牌代码:甘K | 行政级别:镇 |
人口数量:约1.37万人 | |
下辖地区:15个行政村 |
店村镇因镇政府驻地原名“下店(甸)子”而得名。
自然环境:店村镇东距县城15公里,总土地面积9.9万亩,耕地面积2.94万亩。平均海拔1300米,年平均气温12℃,年平均降雨量720毫米,全年无霜期200天。
行政区划:辖15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3977户,乡镇总人口16640人,乡镇从业人员8334人。
六通情况:15个村全部通电、通邮,5个村通公路,14个村通电话,3个村通自来水,8个村通有线电视。
文教卫生:有各类学校15所,教师108人,在校学生2991人。有医院、卫生院1所,医生15人,病床23张。
经济指标: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7293万元,粮食播种面积2619公顷,稂食总产量1
2024年2月,甘肃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店村镇为2025年度甘肃省卫生乡镇(街道)。
2024年4月,店村镇入选2024年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
明朝时期,属城东里。
清朝时期,属东里。
民国元年(1912年),置宜阳乡。
1953年8月,属第三区。
1955年11月,属甸川区。
1958年10月,属泥阳公社。
1961年7月,建大寨、店村2公社。
1966年3月,大寨、店村2公社合并为店村公社。
1983年1月,店村公社改为店村乡。
2005年4月,店村乡改为店村镇。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朝建立,从四川移民,张家从四川大迁移至成县地界,居住百年,吐蕃内侵,张家在南山吊沟居住被吐蕃驱逐,张家下山占田,故称张寨,另一说法,张家圈地,用木桩…[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解放前叫曙光村,后因东大寨村位于县城之东,与县城西之大寨相别,从而得名东大寨。…[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考证,北宋太祖年间,杨继业率兵征辽阵亡后,由其妻折赛花挂帅,后屡建战功,宋太祖赐姓,将折改为佘,定居于山西代成县,部分家族流落民间,在成县繁衍生息,…[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在解放前,为防外面土匪抢劫,以山为堡建村,因有茆姓人,从而叫茆堡,公社化时建同名大队,后改名为。…[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传以前这里有姓黑人氏,在次建筑村庄,开荒种地,繁衍后代,后来村庄很来越大,且黑姓人居多,故当地人称此村庄为黑家庄,后改名为红旗大队,在公社化时又改名…[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姓氏屯置得名,因当时村内姓尹人家居多,村民们将房屋建筑的比较密集,故当地人称此地为尹家寨村。…[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原名店村,旧时其地为交通要冲,商旅活跃,以多店铺故名。别名下店子。1964年洪水毁村,重建村庄取名“新村”。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据老人口述,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军收复天水时路过此地,有毛氏士兵落户此处,故叫毛家坝子,在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时将毛家坝子改为毛坝子,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解放前当地多居住安姓人家,他们在此建村发展,从而得名安家沟大队,后改名为安家沟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柏沟、柳沟首字合成得名。在镇东北丘陵区沟壑地带。…[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王家东山村以姓氏而得名,因王家东山村委会驻地在王家湾,而王家湾此地多以姓王人家,故当地人此此地为王家湾,而村委会为王家东山村。…[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清初,从成县东大寨迁居此地先祖朱文秀、王氏,因这一道河当时无人居住,就叫朱家河,把庄叫朱家庄,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建设,从主山下有一股水,特别大,阻碍…[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友联村以三个自然村联成一个大队,其中有两个原属徽县,因合并故而取名为友好相联之义,在大生产、大跃进、大联合时取名为友联村,意喻友谊联合之意,故而得名友…[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石关村以地形地貌而得名,据查以前沟之两山对峙,形同关口,在很早以前有个石棺村,后第一次全国地面普查时更改为石关子村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查清朝晚期1908年店村镇黑旗寨黑氏家族在黑家山居住,被当地称为黑家山。后来黑氏家族败落,在当地没有黑氏家族。民国时期称为黑家山保区,1949年后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