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丁家沟镇 | 隶属:会宁县 |
行政代码:620422116 | 代码前6位:620422 |
行政区域:甘肃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长途区号:0943 | 邮政编码:730900 |
车牌代码:甘D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164.7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1.05万人 |
人口密度:约64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0个行政村 |
丁家沟镇因驻丁家沟自然村而得名。
丁家沟乡位于县城南部,南接安定区和通渭县,东面与中川乡毗邻,西、北靠会师镇。全乡10个村,88个村民小组,4410户,20864人,农村劳动力10988人。距会宁县城21公里,境内多为南北走向沟梁,属华岭山系二阴山区,是一个农业大乡。2004年生产总值达到3254万元,其中第一产业达到1399.2万元,第二产业达到651万元,第三产业达到1203.8万元;固定资产投资293.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90元。
全乡流域面积164.7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99212.8亩,其中梯田56258亩。境内国道312线、县道会慢、会蒿、南荔公路、水泥厂专用公路和乡村公路交错贯通,交通便利。现有
2024年2月,甘肃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丁家沟镇为2025年度甘肃省卫生乡镇(街道)。
文化旅游:
老人沟遗址位于白银市会宁县丁家沟镇荔峡村。遗址分布面积约3.6平方千米,包含仰韶文化晚期、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文化遗存,前后延续2000多年。遗址发现有仰韶文化彩陶壶、细绳纹素陶片,马家窑
万灵山普救寺位于会宁县丁家沟镇荔峡村老人沟社南西山脚下河谷旁。万灵山普救寺为第四批会宁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普救寺中心为基准点,向西北延伸50米,向东南延伸20米,向东北西南各延伸
沈家屲西大庙位于会宁县丁家沟镇沈家屲村沈家屲社。沈家屲西大庙为第三批会宁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庙峡沟,南至宋光荣、李珍耕地,西至树林,北至陈向耕地。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外四周向
沈家屲遗址位于丁家沟镇沈家屲村沈家屲社西山梁。沈家屲遗址为第二批会宁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刘永奇耕地,南至沈屲村庄,西至郭世元耕地,北至陈子华、刘建强耕地。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外四
会宁吴家山遗址位于会宁县丁家沟镇沈家屲村上吴家山社南山坡上。吴家山遗址位于会宁县丁家沟乡沈家屲村吴家山社内的半山坡地带,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300米,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现地表暴露有大
1949年以前,属中盈乡管辖。
1958年6月,为丁沟公社;同年10月,分为小岭公社和麻岔公社2公社。
1965年4月,恢复丁家沟公社。
1983年时,改为丁家沟乡。
2024年,丁家沟乡撤乡建镇。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属丁家沟人民公社南门大队。后来撤大队设村,属丁沟乡南门川村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属丁家沟人民公社郝川大队。后来撤大队设村,属丁沟乡郝川村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8年为丁家沟人民公社梁庄大队,划归会宁县。1961年为小岭人民公社梁庄大队,划归会宁县。1984年更名为丁家沟乡梁庄村村民委员会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8年为丁家沟人民公社窑沟大队,划归会宁县。1961年为麻岔人民公社窑沟大队,划归会宁县。1984年更名为丁家沟乡窑沟村村民委员会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属丁家沟人民公社金滩大队。后来撤大队设村,属丁沟乡金滩村委会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属小岭人民公社小岭大队;1965年4月又恢复为丁家沟人民公社,后来撤大队设村,属丁沟乡小岭村,后又改名为荔峡村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8年为丁家沟人民公社慢湾大队,划归会宁县。1961年为小岭人民公社慢湾大队,划归会宁县。1984年更名为丁家沟乡慢湾村村民委员会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沈家洼村是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丁家沟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8年为丁沟人民公社马家岔大队,划归会宁县。同年10月份分为小岭人民公社。1965年4月又恢复丁家沟人民公社,更名为马家岔村村民委员会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与红岭大队合并为线川大队,1980年又分为红岭村委会和线川村委会,2004年又一次合并为线家川村村民委员会至今。…[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