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陈户镇 | 隶属:山丹县 |
行政代码:620725104 | 代码前6位:620725 |
行政区域:甘肃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长途区号:0936 | 邮政编码:734000 |
车牌代码:甘G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360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7476人 |
人口密度:约21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6个行政村 |
因原乡政府驻地位于陈户寨而得名。据说古时有个姓陈名虎的大户人家居住在此,后来随着迁徙旅居此地的人越来越多,汉字译音的变化,把此地称为陈户。
陈户镇位于县城东南30公里处龙首山南麓、312国道南侧,地势南高北低,为缓坡灌区,总面积360平方公里。现辖15个行政村,118个村民小组,22751人。耕地8万多亩,其中水浇地为5万亩。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960元。
主导产业以啤酒大麦、砂旱地西瓜、优质杂果、以羊为主的草畜产业等高效农牧业和劳务输出业为主。特产有优质啤酒大麦、“长城王”砂旱地西瓜、焉支山茶、野生蘑菇、野生沙棘果,其中啤酒大麦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砂旱地西瓜1万亩,2001年劳务输出收入6000多万元,人均2600多元。交通通讯便利,从县汽车站乘车可到达各个村社, “村村通”电视电话。
近
1951年析建刘伏、岸头、新河、陈户、范家营乡。
1955年合并为陈户、新河2乡。
1958年并入位奇公社。
1961年析建陈户、新河2公社。
1965年合为陈户公社。
1983年11月复设乡。
2024年11月改置镇。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距离山丹县城三十里地而得名,成为三十里堡村。…[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当时刘氏人在此村众多,因此得名刘伏村。1981年前刘富寨是一个居民点,和三十里堡村是一个大队,1983年设立刘伏村村民委员会后,该村命名为刘伏村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由于西门村在新河街西门外,故起名为西门村。…[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大明洪武七年建新河城,1960年成立新河公社,1965年新河公社和陈户公社合并成立,新河分为东门村和西门村。…[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朝时期叫凤凰湾,民国初期,因流经沙河较多,所以改名叫沙河湾。…[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朝末年有一个大财主姓王,故被称为王城家,解放后建立行政村,称为王城村。…[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民国前从山西平阳府搬迁至此居住,张姓人居多,因此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据说明朝末年,当时村民居住在一个大崖对面且赵氏居多,所以起名为赵家崖头,清朝中期,赵氏人员逐渐外流,外来陈姓人员增多,故改名为陈家崖头,简称岸头。…[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说古时有个姓陈名虎的大户人家居住在此,后来随着迁徙旅居此地的人越来越多,汉字译音的变化,把此地称为陈户。陈户村由此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东南隆起,西北平展,中间低洼,良田千畴,阡陌交错,土地肥沃,形似小盆地,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盘山村因徐姓居民在此沿山居住,故称徐家盘山,后从寺沟村分离出来,单独成立了盘山村。…[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朝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修建马喝喇寺,寺前有条河,依河而建的村庄就被称为寺沟。…[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说东汉时期,西北地区曾多次被入侵,所以沿村筑堡,戒备极其严格,又因霍去病分支部队范将军在此扎营,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传为古代驻军营寨,营守姓孙因此后来以孙营为地名。道光年间编纂《山丹县志》已有此地名。…[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东沿祁连山支脉红山,居住人口多,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焉支村是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陈户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