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横河镇 | 隶属:博罗县 |
行政代码:441322123 | 代码前6位:441322 |
行政区域:广东省 | 地理分区:华南地区 |
长途区号:0752 | 邮政编码:516000 |
车牌代码:粤L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232.88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2.22万人 |
人口密度:约95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个社区、18个行政村 |
横河镇始建于南宋,因溪水从三村旁横流而过得名。
横河镇位于县城西北25公里,处罗浮山北簏,分于北纬23°16′15″至23°29′00″,东经114°02′00″至114°14′00″之间,北接龙门县路溪镇、麻榨镇,东与本县柏塘镇、响水镇相邻,南隔显岗水库与湖镇相望,西至本县长宁镇,全镇面积232.88平方公里,属亚热带山地丘陵区,地势北高南低,四周岗峦环绕,形似盆状,年均气温21.6℃,年均降雨量1848.4毫米。
古“横河”是指从北面河肚、何家、黄竹三条山溪汇流处——河口村(姓黎)直线往南至南边横河关村(姓关)的一段河道,全长仅4.9公里,过了横河关后,河道称沙河,迂然曲折向西南经石湾流入东江。古横河水深,水面开阔,从古博罗县志所
2024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横河镇人口数量为2.22万人,位列博罗县各镇(街道)人口数量排行榜第16位。
2024年1月,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第二批广东省旅游风情小镇名单,横河镇位列其中。
2024年9月,广东省林业厅认定横河镇为2024年广东省森林小镇。
2006年12月,广东省林业厅批准横河镇为广东省森林小镇示范镇。
从元至清,属善政巡检司署横河约。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属第九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7月,成立博罗县第一个红色政权。
1949年10月,划分为第四区。
1950年,属第九区。
1955年11月,撤区并乡。
1958年10月,成立横河人民公社。
1983年,撤社设区。
1986年,撤区改镇。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始建于南宋末年(约1210),曾、刘、谭三姓分别从广东兴宁和江西等地迁来分居于屯仔、刘学、沙上等村,因河水从三村旁横流而过而得名,故名横河。…[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始建于南宋末年(约1210),曾、刘、谭三姓分别从广东兴宁和江西等地迁来分居于屯仔、刘学、沙上等村,因河水从三村旁横流而过而得名,故名横河。…[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地处于横河西部而得名。民国时期,隶属第九区九保。1955年10月,成立区人民政府,属横河区公所;1958年10月,实行政社合一,1979年,属横河人…[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始建于1566年,由南部移民聚居而形成,于1566年因横河镇中心市场搬迁形成村落,因是以前的圩镇,故名老圩。…[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元朝初年蓝,雷两姓从河南澶州府迁来,当时只有几户人,因怕汉人欺负,迁入山嶂岭背居住。…[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地处于上河下河之间,故名。民国时期,该村属于博罗县第九区智勇乡;新中国成立初期,属博罗县四区横河乡;1958年,成立横河人民公社河肚大队;1983年,…[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建村时间为1380年,从石湖村上南小组迁来现址,因当时是以现石湖咀小组后山石崖下面有个湖,而小组民居又依这湖边而建,所以取名石湖咀,后改名石湖。…[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始建于北宋末年,卢氏先祖率领家人从博罗县迁移到此,发现此处山清水秀,遂在此定居而形成。为了纪念姓氏为卢的建村先祖的贡献,故取名为卢屋。…[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处的山间有一条直直延伸的小河,且河道两边的山坑较窄,当地人称此类地形为“窄径”,故取名直径。…[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朝初年,谭氏从本区十字巷迁来径口定居,后陆续有外地居民迁入。与上河有上下游之分,地处下游,故名下河。…[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沙上村的谭氏族人先祖在宋代从江西迁至横河,明代谭氏族人谭座契迁至横河的沙坝上,此后居住的人越来越多,沙坝成了村庄,这个地方就被叫做沙上村。…[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地处横河东面角落,故取名东角。清朝时期,隶属善政巡司署;民国时期,隶属博罗县第九区智勇乡;新中国成立初期,设立博罗县四区横河乡;1958年10月,隶…[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说,落居时此地到处开满杨梅花和梧桐花,因此命名为花园村。…[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于1999年改设村委会,由横河镇政府命名并上报县政府审批得名。因村委会驻地在郭前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地遍长黄竹、单竹、苗竹,数黄竹最多,且有很多山坳,故名黄竹坳。…[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约五百多年前,有何氏在此安居,造梯田一千多亩,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地处于横河西面角落,故取名西角。民国时期,隶属博罗县第九区智勇乡第九保;新中国成立初期,隶属博罗县四区横河乡;1958年10月,成立博罗县横河公社西…[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朝初年卢氏从本区卢村迁来,后陆续有外地居民迁入。与下河有上下游之分,地处上游,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传有人在此村最高山峰见有白马直飞而上山顶一岩洞中消失,故此山命名为白马山,后有人在此岩洞建一寺庙,取名白马寺,而山下此村亦随之取名为白马山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