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白璧镇 | 隶属:安阳县 |
行政代码:410522106 | 代码前6位:410522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72 | 邮政编码:455000 |
车牌代码:豫E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61.42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7.58万人 |
人口密度:约1234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39个行政村 |
据《嘉靖彰德府志》卷八节二十五页村名记载,宋时称白璧。相传,从前这里有座白玉堂庙,墙壁均为白色,故得村名“白璧”。
白壁镇位于安阳市东15公里处,西临安阳市效区,东与永和乡、瓦店乡接壤,北与韩陵乡、崔桥乡、隔河相望,南面是安阳县高庄乡。安楚、安棉公路和京珠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条件十分便利。全镇共有48个行政村,107个自然村,总人口80358人,有效灌溉面积80840亩,旱涝保收田80590亩,且土地肥沃,水利条件十分便利;全镇人民素质较高,掌握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生产状况、特点转化与效益投资,粮食连年丰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纵观全镇生产状况,白壁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全镇选择具有特色又适合本地条件的产业调整了种植业结构,建立了几个科技示范区:东部四高村、后白壁等村建
2024年9月,2025年度全国千强镇名单揭晓,白璧镇位列第785名。
2024年12月,白璧镇被河南省爱卫办确定为2025年度河南省健康乡镇。
2024年10月,2024年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名单发布,白璧镇位列第732位。
2024年9月,白璧镇被确定为河南省第一批乡村建设示范乡镇。
2024年9月,白璧镇被确定为2025年度河南省”平安农机”示范乡(镇)。
2024年9月,2021中国中部百强镇名单揭晓,白璧镇位列第96位。
2024年3月,白璧镇被命名为2025年度河南省卫生乡镇。
2024年10月,白璧镇上榜2024年全国千强镇名单,排名第805位。
2024年1月,河南省爱卫会命名白璧镇为2024年度河南省健康乡镇。
文化旅游:
东北务地下交通站旧址位于安阳县白璧镇东北务村,年代为近现代,为安阳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确保党中央指导各根据地开展对敌斗争,运送了急需紧缺的军、民用物资,打破了敌人经济封锁,促进了根据
清末白璧隶属于洹曲镇。
1936年为安阳县第三区。
1945年民国时期改区建乡,白璧区分为白璧乡、盖津乡、广润乡。
1949年改为邺县第七区。
1954年邺县安阳县合并,先为17区,后改为白璧区。
1958年改建白璧人民公社,属安阳县。
1983年建立白璧乡,属安阳县。
1987年3月撤乡建镇,改为白璧镇至今。
2024年11月,划归安阳新区管辖。
2024年12月安阳新区更名,属安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
2024年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相从前这里有座白玉堂庙,墙壁均为白色,故得村名白璧,后形成集市,故称白璧集。此村居东,得名白璧东街。据《嘉靖彰德府志》卷八第二十五页村名记载,宋时称白…[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相从前这里有白玉堂庙,墙壁均为白色,故得村名白璧,后形成集市,故称白璧集。此村居西,得名白璧西街。据《嘉靖彰德府志》卷八第二十五页村名记载,宋时称白璧…[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相从前这里有座白玉堂庙,墙壁均为白色,故得村名白璧,后形成集市,故称白璧集。此村居前,得名白璧前街。据《嘉靖彰德府志》卷八第二十五页村名记载,宋时称白…[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相从前这里有座白玉堂庙,墙壁均为白色,故得村名白璧,后形成集市,故称白璧集。此村居南,得名白璧南街。据《嘉靖彰德府志》卷八第二十五页村名记载,宋时称白…[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相从前这里有座白玉堂庙,墙壁均为白色,故得村名为白璧。此村居白璧集北,故称后白璧。据《嘉靖彰德府志》卷八第二十五页村名记载:宋时称白璧。…[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据《嘉靖彰德府志》卷八第二十五页村名记载,宋时称“瓦停”。传早年此地有一波罗寺,寺内有一瓦亭,建造精美(“停”、“亭”古通用)。村以瓦亭得名。此村居瓦…[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据《嘉靖彰德府志》卷八第二十五页村名记载,宋代称“瓦停”。传早年此地有一波罗寺,寺内有一瓦亭,建造精美(“停”、“亭”古通用)。村以瓦亭得名。此村居瓦…[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早年郭姓在此烧盆闻名,故称郭盆。据《嘉靖彰德府志》卷八第二十五页村民记载:宋时称郭盆。…[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早年有位姓邵的,应试科举及弟,村名因此为邵科,“科”、“阔”音近,后人惯称邵科。邵科有二,此村居东,故称东邵科。据《嘉靖彰德府志》卷八第二十五页村名记…[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早年有位姓邵的,应试科举及弟,村名因此为邵科,“科”、“阔”音近,后人惯称邵科。邵科有二,此村居西,故称西邵科。据《嘉靖彰德府志》卷八第二十五页村名…[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传明代在邵科村南岗坡地上建一村庄,时称岗上村,清朝时曾用杜家岗,后恢复岗上村名。…[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早年此地位于洹河岸上,地势较高,故名高村。据《嘉靖彰德府志》卷八第二十五村名记载:宋时称高村。…[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相从前这里有座白玉堂庙,墙壁均为白色,故得村名为白璧。此村居北,故称北白璧。据《嘉靖彰德府志》卷八第二十五页村名记载:宋时称白璧。…[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曹操练兵子邺,是屯放军柴的地方,故名柴村。柴村有二,此村居东,沿称东柴村。据《嘉靖彰德府志》卷八第二十五页村名记载:宋时称柴村。…[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曹操练兵子邺,是屯放军柴的地方,故名柴村。柴村有二,此村居西,沿称西柴村。据《嘉靖彰德府志》卷八第二十五页村名记载:宋时称柴村。…[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相战国时这里是魏国北部一个重要边防据点,姓梁的一个将军在此领兵固守,得名梁固。据《嘉靖彰德府志》卷八第二十五页村名记载:宋时称梁固。…[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相战国时这里是魏国北部的一个边防据点,常年驻军固守,一位姓杜的将军负责军务,故称杜固。据《嘉靖彰德府志》卷八第二十五页村名记载,宋时称杜固。…[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相古代史安阳通往内黄大陆的必经之地,村民沿路新建房屋,开设店铺,故取新店为村名。后演变为辛店。据《嘉靖彰德府志》卷八第二十五页村名记载:宋时称“新店”…[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相古代是安阳通往内黄大陆的必经之地,村民沿路新建房屋,开设店铺,故取新店为村名。后演变为辛店。据《嘉靖彰德府志》卷八第二十五页村名记载:宋时称“新店”…[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相从前有二户姓吴的人家南北相对而居。居北,故称“北吴”。今讹传为“北务”。据《嘉靖彰德府志》卷八二十七页村名记载:宋时称北吴。…[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据《邺乘》记载:宋时称北吴。相传当年有吴氏两兄弟在该地落户建村,一南一北,居南者称南吴,居北者称北吴,此村居北故称北吴。清乾隆年间讹化为北务。1958…[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相这一带经过元、明战争,荒无人烟。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至来几户人家,在此辛勤耕织,新安家舍,称新安。后简化为辛安。辛安有三,此村居北,沿称北辛安。据《…[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相这一带经过元、明战争,荒无人烟。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至来几户人家,在此辛勤耕织,新安家舍,称新安。后简化为辛安。辛安有三,此村居南,沿称南辛安。据《…[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相这一带经过元、明战争,荒无人烟。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至来几户人家,在此辛勤耕织,新安家舍,称新安。后简化为辛安。辛安有三,此村居西,沿称西辛安。据《…[详细]
区划代码:~231,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1564年建村,因当时国库在此地囤粮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32,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相从前有两户姓吴的人家,南北相对而居,居南,故名南吴,后讹传为南务,沿用至今。据《嘉靖彰德府志》卷八第二十七页村名记载,宋时称南务。…[详细]
区划代码:~23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相早时杨姓在道旁开设店铺闻名,故称杨店。后演变为羊店。羊店有三,此村居东,沿称东羊店。据《嘉靖彰德府志》卷八第二十五页村名记载,宋时称杨店。…[详细]
区划代码:~23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相早时杨姓在道旁开设店铺闻名,故称杨店。后演变为羊店。羊店有三,此村居西,沿称西羊店。据《嘉靖彰德府志》卷八第二十五页村名记载,宋时称杨店。…[详细]
区划代码:~235,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早时杨姓在道旁开设店铺闻名,故称杨店。后演变为羊店。羊店有三,此村居南,沿称南羊店。据《嘉靖彰德府志》卷八第二十五页村名记载,宋时称杨店。…[详细]
区划代码:~236,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相明朝初期,张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此地居住,取名“张家庄”。后因重名,1981年更名为“东张家庄”。…[详细]
区划代码:~23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早年此地有一寺院,姓郭的在此看护寺院。以后形成村落,沿称郭村。据《嘉靖彰德府志》卷八第二十五页村名记载:宋时称郭村。…[详细]
区划代码:~23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嘉靖彰德府志》卷八第二十五页村名记载:宋时称大韩。后演变为大寒。沿称至今。(村名来历,无从考察)。…[详细]
区划代码:~23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早年居民一向和睦相处,遇有天灾人祸,互相帮助,为了教育下一代子孙以德报德,故名报德。报德有二,此村居东,故称东报德。…[详细]
区划代码:~24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早年居民一向和睦相处,遇有天灾人祸,互相帮助,为了教育下一代子孙以德报德,故名报德。报德有二,此村居西,故称“西报德”。…[详细]
区划代码:~24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朝初年,晋姓人家在此安家屯田,故称晋小屯。…[详细]
区划代码:~24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早年贾姓在此定居,称贾村,后来杨姓居大户,故改称杨贾村。据《嘉靖彰德府志》卷八第二十五村名记载:宋时称贾村。…[详细]
区划代码:~24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早年贾姓在此定居,称贾村。后来,常姓、王姓居多,遂分为常贾村、王贾村。据《嘉靖彰德府志》卷八第二十五页村名记载:宋时称贾村。…[详细]
区划代码:~24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早年贾姓在此定居,故称贾村,后邢姓居大户,改称邢贾村。据《嘉靖彰德府志》卷八第二十五页村名记载,宋时称贾村。…[详细]
区划代码:~24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从前,早年裴姓居多,故称裴村。裴村有二,此村居西,沿称“西裴村”。据《嘉靖彰德府志》卷八第二十五页村名记载,宋时称“裴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