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吕村镇 | 隶属:安阳县 |
行政代码:410522108 | 代码前6位:410522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72 | 邮政编码:455000 |
车牌代码:豫E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67.5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6.08万人 |
人口密度:约901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40个行政村 |
吕村是个片村,传,古代漳河流经此地,这里是一渡口。当时有位叫吕须光的人,带头在此组织集市,后成为村中大户,故起村名为吕村。又传,古时该村整个格局就像一条巨型鲤鱼饮着漳河水,因此被称为“鲤鱼村”。到明末清初,漳河向北滚动30里,“鲤鱼村”水旱码头也烟消云散。这么大的鲤鱼没有水怎么能行?先人取名吕--“鲤”的谐音,因此为吕村。
吕村镇概况 吕村镇位于河南、河北两省交界处,全镇总面积67.5平方公里,辖40个行政村,人口68089人,耕地面积59800亩。该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安楚公路横贯东西,距京珠高速公路仅20公里。如今,吕村镇经济稳步发展,农业兴旺发达,社会治安秩序良好,是镶嵌在安阳东部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吕村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带领全镇六万余名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克服种种困难,从镇、村干部作风整顿,到村委换届顺利进行,到税费改革按时足额完成;从打击偷盗、扒车、打架斗殴、贩-、贩卖人口,到社会治安综合治
2024年12月,吕村镇被认定为2022-2025年度河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吕村战鼓)。
2024年9月,吕村镇被确定为2025年度河南省”平安农机”示范乡(镇)。
1947年,吕村一带属漳南县三区。
1949年漳南县合并到邺县,属邺县五区。
1954年,安、邺两县合并,原邺县五区改为安阳县十五区。
1955年,改称吕村区人民委员会。
1958年建立吕村乡。
1958年,建立吕村乡人民公社。
1977年3月,经上级批准,吕村公社一分为二,原吕村公社东半部新建北郭公社。
1983年,吕村公社改称吕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4年,成立吕村乡。
1997年,撤乡设镇,建立吕村镇,沿用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相有位叫吕须先的人,带头组织集市,后成为村中大户,故起村名为“吕村”。又,古时此村形似鲤鱼,称鲤鱼村,后改称吕村。北宋《相台志》载有吕村。明万历九年(…[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北宋《相台志》记录临漳县村名有东襄河。清康熙年《安阳县志》载有湘河村。后任姓迁居此地,逐渐形成村落,故清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任家湘河。民国《续安阳县…[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北宋《相台志》记录临漳县村名有东襄河。清康熙年《安阳县志》载有湘河村。后姜姓迁居此地,发展成村,故清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姜家湘河。民国《续安阳县志》…[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北宋《相台志》记录临漳县村名有东襄河,清康熙年《安阳县志》载有湘河村,后张姓迁居此地,发展成村,故清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张家湘河。民国《续安阳县志》…[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天兴元年至隋初近200年间,安阳一带一直被鲜卑族统治,今安阳东部河干一带疑似为当年鲜卑族纥干氏居住的地方,村以姓氏为名,故称纥干,北宋《相台志》载有“…[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有冯姓从山西洪洞迁居此地,北宋《相台志》载有北襄河,清康熙年、乾隆年《安阳县志》均为湘河村。清末冯姓成为村中大姓,改村名为冯湘河。1985年《安阳…[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北宋《相台志》记录临漳县村名有北襄河。清康熙年《安阳县志》载有湘河店。历民国,村名未变,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北宋《相台志》记录临漳县村名有西襄河。明初有晁姓从山西洪洞迁居此地,故清乾隆年《安阳县志》改为晁家湘河。民国时为前晁村、后晁村。1985年《安阳县标准…[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史记89卷·张耳·陈余列传》中载:“张耳(公元前264-前202年)项羽封其为常山王,后归汉,成为刘邦部属,加封为赵王。汉高帝五年薨,谥曰景王。”…[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史记89卷·张耳·陈余列传》中载:“张耳(公元前264-前202年)项羽封其为常山王,后归汉,成为刘邦部属,加封为赵王。汉高帝五年薨,谥曰景王。”…[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据《史记89卷·张耳·陈余列传》中载:“张耳(公元前264-前202年)项羽封其为常山王,后归汉,成为刘邦部属,加封为赵王。汉高帝五年薨,谥曰景王。”…[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史记89卷·张耳·陈余列传》中载:“张耳(公元前264-前202年)项羽封其为常山王,后归汉,成为刘邦部属,加封为赵王。汉高帝五年薨,谥曰景王。”…[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周景王封少子于阳樊,因地为氏,称阳樊氏。其后人在此地居住故名阳樊。又早年漳河流经此地,河水泛滥好似一片汪洋,故名。北宋《相台志》载有西阳范,清康熙年《…[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周景王封少子于阳樊,因地为氏,称阳樊氏。其后人在此地居住故名阳樊。又早年漳河流经此地,河水泛滥好似一片汪洋,故名。北宋《相台志》载有西阳范。清康熙年《…[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周景王封少子于阳樊,因地为氏,称阳樊氏。其后人在此地居住故名阳樊。又早年漳河流经此地,河水泛滥好似一片汪洋,故名。北宋《相台志》载有西阳范,清康熙年《…[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相古代此地铁匠炉甚多,远近闻名,故称铁炉。据此村土地银两老帐记载,唐时称铁炉。清乾隆年、民国《安阳县志》称铁炉村。因重名,1981年更名为东铁炉。…[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史书记载,北齐年间,綦毋怀文曾居住在这一带,他为我国冶金技术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村民为纪念他,以其姓氏为村名,故称綦毋村。北宋《相台志》载有綦毋。清…[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相早年李姓兄弟从外地迁此定居,以栅为门,称栅子,后演变为寨子,此村李姓居多,故称李寨。乾隆年、民国《安阳县志》均称李家寨。1985年《安阳县标准地名手…[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相早年牛姓兄弟从外地迁此定居,以栅为门,称栅子,后演变为寨子,因此村牛姓居多,故称牛寨。乾隆年、民国《安阳县志》均称牛家寨。1985年《安阳县标准地名…[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相早年有陈姓人家迁此定居,以栅为门,称栅子,后演变为寨子,此村陈姓居多,故名陈寨。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陈家寨。新中国成立后简称陈寨。1964年“四清…[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据《史记89卷·张耳·陈余列传》中载:“张耳(公元前264-前202年)项羽封其为常山王,后归汉,成为刘邦部属,加封为赵王。汉高帝五年薨,谥曰景王。”…[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据《史记89卷·张耳·陈余列传》中载:“张耳(公元前264-前202年)项羽封其为常山王,后归汉,成为刘邦部属,加封为赵王。汉高帝五年薨,谥曰景王。”…[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史记89卷·张耳·陈余列传》中载:“张耳(公元前264-前202年)项羽封其为常山王,后归汉,成为刘邦部属,加封为赵王。汉高帝五年薨,谥曰景王。”…[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相有位吕须光的人,带头组织集市,后成为村中大户,故起村名为吕村。清乾隆年《安阳县志》分为吕村集和南吕村,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吕村镇、南吕村(含宋家门…[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相有位吕须光的人,带头组织集市,后成为村中大户,故起村名为吕村。清乾隆年《安阳县志》分为吕村集和南吕村,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吕村镇、南吕村(含宋家门…[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有位吕须光的人,带头组织集市,后成为村中大户,故起村名为吕村。清乾隆年《安阳县志》分为吕村集和南吕村,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吕村镇、南吕村(含宋家门、…[详细]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北齐年间,綦毋怀文曾居住在这一带,他为我国冶金技术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村民为纪念他,以其姓氏为村名,故称綦毋村。北宋《相台志》载有綦毋。清康熙年《安阳…[详细]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北齐年间,綦毋怀文曾居住在这一带,他为我国冶金技术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村民为纪念他,以其姓氏为村名,故称綦毋村。北宋《相台志》载有綦毋。清康熙年《安阳…[详细]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明初朱麦成一家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村名为“东沿村台”(当时洹河西岸有一个沿村台村,此村居洹河东岸故名),清乾隆年《安阳县志》改称朱家村。民国《续安阳…[详细]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相早年冯、徐二姓在此定居,名冯徐村,后徐氏迁出或绝户,改为冯宿村。唐朝有北冯徐村,今后冯宿存石佛座,落款为“大唐邺郡尧城县北冯徐村,天宝十一年(752…[详细]
区划代码:~23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早年冯、徐二姓在此定居,名冯徐村。后徐氏迁出或绝户,改为冯宿村。唐朝有北冯徐村,清康熙年、乾隆年及民国《安阳县志》均载有冯宿村。1985年的《安阳县…[详细]
区划代码:~23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永和为县城时,陈姓在此种植白菜远近闻名,并开设蔬菜市场,故名陈市。北宋《相台志》载有陈栅。清康熙年、乾隆年《安阳县志》均为陈市,因重名,更名为东陈市,…[详细]
区划代码:~23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韩化本作韩花,本属永和县,北宋《相台志》载有韩花。清康熙年《安阳县志》载有韩化村。清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后韩化。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东韩化。…[详细]
区划代码:~23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北宋《相台志》载有韩花。清康熙年《安阳县志》载有韩化村。清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西韩化,名称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3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羊房、前羊房。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羊房。清光绪年称洋旺,见此村现存石夯刻字,1985年《安阳县标准地名手册》载有洋房。…[详细]
区划代码:~23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北齐年间,綦毋怀文曾居住在这一带,他为我国冶金技术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村民为纪念他,以其姓氏为村名,故称綦毋村。北宋《相台志》载有綦毋。清康熙年《安阳…[详细]
区划代码:~23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北齐年间,綦毋怀文曾居住在这一带,他为我国冶金技术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村民为纪念他,以其姓氏为村名,故称綦毋村。北宋《相台志》载有綦毋。清康熙年《安阳…[详细]
区划代码:~23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北齐年间,綦毋怀文曾居住在这一带,他为我国冶金技术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村民为纪念他,以其姓氏为村名,故称綦毋村。北宋《相台志》载有綦毋。清康熙年《安阳…[详细]
区划代码:~238,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北齐年间,綦毋怀文曾居住在这一带,他为我国冶金技术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村民为纪念他,以其姓氏为村名,故称綦毋村。北宋《相台志》载有綦毋。清康熙年《安阳…[详细]
区划代码:~23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北齐年间,綦毋怀文曾居住在这一带,他为我国冶金技术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村民为纪念他,以其姓氏为村名,故称綦毋村。北宋《相台志》载有綦毋。清康熙年《安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