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朱襄镇 | 隶属:柘城县 |
行政代码:411424111 | 代码前6位:411424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70 | 邮政编码:476000 |
车牌代码:豫N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59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3.8万人 |
人口密度:约644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2个行政村 |
因乡人民政府驻大仵集得名。
大仵乡位于柘城县东北部,乡域总面积5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4万亩,辖东街村、西街村、北街村、豆小村、刘楼村、朱堌寺村、陈丰庄村、王庄村、王楼村、胡家山村、孙楼村、大梁村、王树林村、张楼村、张小村、刘山村、周楼村、岳集村、夏庄村、马庄村、张白村、宋集村、谢集村共23个行政村,98个自然村、185个村民组,人口4.6万人。大仵乡历史底蕴丰厚,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上古之世,即有朱襄氏部落定居于此,炎帝朱襄陵坐落于我乡,素有朱襄故里、炎帝之乡之称。
大仵乡交通便利,位置优越,商周高速、S207省道穿境而过,X037县道纵贯南北,光大国际城乡再生能源生物质发电厂投产运营,商柘快速通道即将通车,
2024年12月,朱襄镇入选2024年河南省省级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
明、清时期,属永宁、招贤2乡。
民国元年(1912年),置仵家集北、仵家集南、曹堂集北、寿峰寺西四牌,属东南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设大仵镇联保及曹堂、大梁集、岳集三乡联保,属第二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置大仵镇。
1949年12月,分属胡襄、起台区。
1958年12月,成立大仵公社。
1983年12月,改公社为大仵乡。
1977年建老王集人民公社,将老王集以南北大路为界一分为二,因其居西故名。…[详细]
老王集始名王家集。清代易今名,将老王集以南北大路为界一分为二,因其居东,故名。…[详细]
北街村是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朱襄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刘楼村是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朱襄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朱贡寺村:位于刘楼村西南侧,又名朱堌寺村,村内有炎帝陵。…[详细]
陈丰村是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朱襄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王庄村是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朱襄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王楼村是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朱襄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明的胡氏建村,称胡楼。明万历年间村人胡某内府侍卫,时称胡大官,村名胡大官庄。清乾隆五十年(1785)村民王立山利用白莲教组织农民起义前,曾占卜吉凶,卜…[详细]
明代孙氏建村,后盖楼房,故名。后张、刘等氏迁入,清中叶孙氏绝嗣,仍名。…[详细]
大梁村是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朱襄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明代王氏自山西迁民至此,见此地树木繁茂,花草丛生,遂搭庵定居,故名。…[详细]
张楼村是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朱襄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张小村是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朱襄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刘山村是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朱襄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明代王氏建村,称王庄。明嘉靖年间村人王英有田千顷,盖楼房数处,后犯罪家败,庄田卖给归德府沈氏。清代沈氏又转卖给县城东关周氏,遂易今名。…[详细]
明成化年间岳氏建村,称岳庄。清初刘氏迁入。清同治三年(1864)刘金山、刘镒倡导筑寨,称同义寨。又逢集市,因傍泓河沟称鸿河集。后沟河淤平,易今名。…[详细]
明代夏氏建村,故名。1949年属胡襄区岳集村公所。1955年属大仵中心乡岳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7年属大仵乡岳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属…[详细]
马庄村是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朱襄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张白村是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朱襄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元代何氏建村,称何庄。明代宋金生迁入,后何氏外迁,宋氏发迹,修建关帝庙,遂称宋官庙。清同治年间筑寨称“玉涧堡”,后逢集市,易今名。…[详细]
豆小村是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朱襄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