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冯庄镇 | 隶属:获嘉县 |
行政代码:410724105 | 代码前6位:410724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73 | 邮政编码:453000 |
车牌代码:豫G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55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3.04万人 |
人口密度:约553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3个行政村 |
明初,因冯姓居多得名冯庄。
冯庄镇位于获嘉县西南部,距县城25公里。西邻武陟,南接原阳,毗邻107国道。京广铁路、汲詹公路和引黄人民胜利渠穿境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全镇23个行政村,258个村民小组,40763口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40人),总面积5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6万亩。
冯庄镇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河渠纵横,机井密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全镇农业以小麦、水稻种植为主,兼种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等多种经济作物。全镇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所产优质无公害大米畅销全国各地,深受欢迎。在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人民群众利用丰富的稻草资源发展稻草加工业,生产草苫、草包、草绳、草帘等十几个品种,成为全镇庭院
文化旅游:
冯氏祠(清·冯庄镇冯庄村)为获嘉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北部至正殿东耳房东山墙,南部为山门东山墙向东28.9米(界线走向:北起正殿东耳房东北角,向南至山门东北角照齐处往东拐,至距山门
岳氏祠堂(清·冯庄镇岳寨村)为获嘉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 :以文物本体墙体外侧向外各扩5米。
屯街赵氏祠堂(清·冯庄镇屯街村)为获嘉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院建筑四周外墙为准。
黄河故堤遗址(明·冯庄镇张堤村)为获嘉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遗址现存面积为基础,东侧、南侧、北侧向外各扩30米。
洪福寺遗址 (明·冯庄镇岳寨村)为获嘉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遗址土岗现存面积为基础,四周向外各扩10米。
1935年分属获嘉县三区、四区。
1942年分属二区、三区。
1947年分属中兴乡和亢村镇。
1950年分属一、二、五区。
1956年撤销区,成立冯庄乡。
1958年改为冯庄公社。
1983年设冯庄乡。
1995年撤销冯庄乡,改置冯庄镇。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明洪武十四年(1354),冯氏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上石磨村迁此。后因村内宗族矛盾,其他姓氏纷纷迁走,仅留冯氏家族,以姓得名冯家庄。自民国简称冯庄。…[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居民自新乡王屯迁此定居,取村名新安屯。…[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约600年前,尹姓迁此筑寨故名。1958年建尹寨生产大队,属冯庄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尹寨村民委员会,属冯庄乡。1995年属冯庄镇。…[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为李庄、朱庄两个自然村。明永乐年间,岳氏从山西洪洞县迁至李庄,潘、袁两姓迁到朱庄。后岳、潘、袁三姓商议,在两村外围筑寨,因岳氏人口繁衍较快,遂以岳姓…[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地原是荒野一片,忠义村宋氏曾在此扎过场地,后宋氏迁此建村,故名野场。…[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初名大槐树,传明代张、崔两姓自山西洪洞县槐树村迁此,张姓居村北部,崔姓居村南部,为怀念故土取名大槐树。1961年分为两村,因崔姓居多,而得名崔槐树。…[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张、崔两姓自山西洪洞县槐树村迁此,张姓居村北部,崔姓居村南部,为怀念故土取名大槐树。1961年分为两村,因张姓居多,以姓得名张槐树。…[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宋氏族谱》载:大明定鼎时(1368-1398),始祖由山西壶关迁此,名其疃曰:“忠义”。宋氏慕宋江在梁山设“忠义堂”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住户自本县孟庄迁此。当时,住处西北角有一古墙,遂取名古墙。…[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村原地势低洼,每逢雨季常年积水沼泽一片,故名小沼。因北有后小召,遂更名前小召。…[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有明成化年间(1465-1487)重修的关帝庙一座,庙内铁香炉上铸有“古悬镇”。传说过去村址比南北地势均高丈余。当时,村上有棵杨树,几十里外都看到,…[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张氏由张堤迁此,以姓得名张庄。1958年建张庄生产大队,属冯庄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张庄村民委员会,属冯庄乡。1995年属冯庄镇。…[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张氏自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泽州晋庙铺迁来。初居曹兰庄,自清乾隆十四年九月间,因地势低洼、易涝,又迁居于古“太行堤上”(即今址)以张氏居于堤上,取名“张家…[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王氏迁此,以姓得名王村。后因职氏迁来,故更名职王村。…[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初名赵本屯,系因明初赵氏始祖赵本首先迁此得名。后因几家做生意的粮行、药铺、饭馆等,为盼望生意兴隆,更名永兴屯。1949年后更为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道光年间,职氏从职王村迁此定居,人丁增多渐成村落,以姓得名职庄。…[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初名王家井,据明代寺后村有一王姓大户来此开荒,并打了一眼饮水井,后逐渐形成村落故名王家井,民国时简称王井。…[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古时村南有南庙寺,村北有北庙寺,村中有关爷庙,故称寺后。…[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民国时期杨庄和刘庄合并后,取两村首字取名杨刘庄,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人少,村小初名小庄。传很早以前村民向县里完粮纳税,税官问及村名,村人答日:“小庄”的,税官嫌本县小庄太多,当即以自已的姓氏“段”字,取村名段庄。后更…[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约100年前,冯庄赵氏为种地方便,自冯庄迁此择高而居。后渐成村落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约四、五百年前,梁氏自山西洪洞县迁至黄河故堤上居住,以姓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孟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以姓得名孟家庄。且此地曾扎过营盘,而得名孟家营。后简称孟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