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田氏镇 | 隶属:内黄县 |
行政代码:410527106 | 代码前6位:410527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72 | 邮政编码:455000 |
车牌代码:豫E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53.8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3.66万人 |
人口密度:约680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42个行政村 |
《内黄县志》载:田氏之名由古“天乙”(商汤王之名)演化而来。传商汤王天乙曾在此修养生息,为民谋利,故有“天乙村”(今汤王庙)。明初迁民仰慕这一古地名,所建村落多以“天乙”命名,故有“西天乙”、“南天乙”、“东天乙”。后演化为今西田氏、南田氏、东田氏。
田氏乡位于内黄县城西北25公里,地处两省(河南、河北)三县(内黄、安阳、魏县)交界地带。西距豫北区域性城市安阳市40公里,距107国道、京广铁路和京珠高速公路35公里;东距京九铁路、106国道和阿深高速25公里;北距安高高速15公里;南距汤台铁路、濮鹤高速30公里;安阳—濮阳公路和安阳—济南公路横贯东西,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交通十分便利。全乡辖42个行政村,252个村民小组,4.8万人,总面积56.6平方公里,现已完成撤乡建镇申报准备工作。
田氏的名字是由古“天乙”(商汤王的名字)转化而来,此地曾是商汤王活动的地方,故有“天乙”村(今汤王庙)。明初迁来之民仰慕这一古老地名,所建村落多就
2024年3月,田氏镇被命名为2025年度河南省卫生乡镇。
2024年2月,田氏镇被评选为安阳市2025年度市级文明村镇。
1949年田氏属内黄县第五区。
1957年建立区级建制的田氏乡。
1958年成立田氏人民公社。
1984年成立田氏乡。
2008年撤乡设镇成立田氏镇,沿用至今。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西史村,村民95%以上均为傅姓。据宋傅献简后代世居于此。清光绪十八年(1892)《内黄县志》仍载“西史村”,民国二十六年(1937),《内黄县志》…[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明初董姓自山西洪洞迁此建村,故名董庄,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元未(1368)陈法(湖南湘谭人)随军征北,路过此地,因患病留下定居,逐渐形成村落,故以姓氏取名陈家庄,简称陈庄,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庄历史悠久,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卷首绘有“十二景”,其“草堂修竹”,文曰:“宋傅献简草堂在今邑北史村”,史村来历无考。至清光绪十八年(…[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村庄原名谭头口,村中设有集贸市场,后因洪水泛滥,把庄冲为两段,由此形成两个村庄,故以方位称为西口上。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谭頭口。…[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村庄历史悠久,原名谭头口,村中设有集贸市场,后因洪水泛滥,把庄冲为两段,由此形成两个村庄,故以方位称为东口上、西口上,东口上沿用至今。清乾隆四年(1…[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明初岳、李两姓自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始称李岳庄,后因岳姓居多,遂改名岳庄,沿用至今。清光绪十八年(1892)《内黄县志》载有李岳庄。…[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明初杨姓先祖自山西洪洞迁民至此建村,称杨家庄,后简称杨庄,沿用至今。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杨家庄。…[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明嘉靖十六年(1573),安阳县安丰乡一代受灾,渔洋村村民龙鐸携子讨饭自此落户。前后有其他姓氏云集而来,因龙氏落户是第一户,故称“龙家庄”。有“龙家…[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田氏的名字由古“天乙”(商汤王的名字)转化而来,曾是公元前16世纪商汤王活动的地方,故有“天乙村”(今汤王庙),明…[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田氏的名字由古“天乙”(商汤王的名字)转化而来,曾是公元前16世纪商汤王活动的地方,故有“天乙村”(今汤王庙),明…[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乾隆四年《内黄县志》载有田氏的名字由古“天乙”(商汤王的名字)转化而来,曾是公元前16世纪商汤王活动的地方,故有“天乙村”(今汤王庙),明初迁来之民仰…[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田氏的名字由古“天乙”(商汤王的名字)转化而来,曾是公元前16世纪商汤王活动的地方,故有“天乙村”(今汤王庙),…[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翟元村是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田氏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明代初期于姓自山西洪洞迁此建村,称于家小屯,后简称于小屯,沿用至今。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于家小屯。…[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滑河屯村历史悠久,原有曹户二姓,曹姓较多,明初山西洪洞曹姓一族迁民于此,分居几个村庄,关系密切,因居住地原是黄河流域故道,高堤建筑裴村塔后改道后成立一…[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明初王氏先祖自山西洪洞迁此建村,称王家村,后以方位得名西王村,沿用至今。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王家村。…[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明代初期,任姓先祖自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取名任庄,后来张姓、杨姓也纷纷迁来居住,人口增多,故称大任庄,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尚海村是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田氏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明代初期刘姓自山西洪洞迁此建村,称刘家屯。后演变为刘屯,沿用至今。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刘家屯。…[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明初王姓自山西洪洞迁此建村,称王家屯。后演变为王屯,沿用至今。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王家屯。…[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明初李姓自山西洪洞迁此建村,称李家屯。后演变为李屯,沿用至今。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李家屯。…[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周庄村是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田氏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村内井石碑记载:原有马、郝、冯三姓氏,地处内黄县西北45里,名为积善里马家庄。明中叶张姓(白马张)兄弟二人迁民至此,兄张清迁至安阳县白壁,弟张弧迁至…[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明嘉靖十六年(1537)《内黄县志》载,明初曹、耿、马、刘等姓自山西洪洞迁此高城附近分建四个村,因耿氏居多,称为耿高城,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明初曹、耿、马、刘等姓自山西洪洞迁此,分建四个村庄,因该地是原古繁阳城旧址,地势较高,故称高城,因马姓居多,故名马高城,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明代初期曹、耿、马、刘等姓自山西洪洞迁此,分建四个村庄,因该地是原古繁阳城旧址,地势较高,故称高城,因刘姓居多,故名刘高城。明嘉靖十六年(1537)…[详细]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明代初期,曹、耿、马、刘等姓自山西洪洞迁此,分建四个村庄,因该地是原古繁阳城旧址,地势较高,故称高城,因曹氏居多,故名曹高城,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明初,郑、于两姓自山西洪洞迁此建村,由于郑姓居多,称郑家小屯,后演变为郑小屯,沿用至今。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郑家小屯。…[详细]
区划代码:~23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石东村是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田氏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3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石中村是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田氏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3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石西庄村是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田氏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3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王姓先祖迁此居住,故得名王家石村,后以方位更名“前石村”,沿用至今。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王家石村。…[详细]
区划代码:~23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彭、孟、付、焦四姓自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分为四个村庄,此村居住彭姓,故名彭路村,名称沿用至今。明嘉靖十六年(1537)《内黄县志》载有路村。…[详细]
区划代码:~23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彭、孟、付、焦四姓自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分为四个村庄,此村居住付姓,故名付路村,名称沿用至今。明嘉靖十六年(1537)《内黄县志》载有路村。…[详细]
区划代码:~23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彭、孟、付、焦四姓自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分为四个村庄,此村居住孟姓,故名孟路村,名称沿用至今。明嘉靖十六年(1537)《内黄县志》载有路村。…[详细]
区划代码:~23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田氏的名字由古“天乙”(商汤王的名字)转化而来,曾是公元前16世纪商汤王活动的地方,故有“天乙村”(今汤王庙),…[详细]
区划代码:~23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田氏的名字由古“天乙”(商汤王的名字)转化而来,曾是公元前16世纪商汤王活动的地方,故有“天乙村”(今汤王庙),…[详细]
区划代码:~23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田氏的名字由古“天乙”(商汤王的名字)转化而来,曾是公元前16世纪商汤王活动的地方,故有“天乙村”(今汤王庙),…[详细]
区划代码:~24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落形成年代久远,据传左姓先祖在此建村,称左家庄,后简称左庄,沿用至今。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左家庄。…[详细]
区划代码:~24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商汤王天乙曾在此修养生息,为民谋利。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来之民,敬慕这一宝地在此建村命名为“天乙村”。后为防水、防盗修寨,天乙村改为“天乙寨”。后因祈雨…[详细]
区划代码:~24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商汤王天乙曾在此修养生息,为民谋利。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来之民,敬慕这一宝地在此建村命名为“天乙村”。后为防水、防盗修寨,天乙村改为“天乙寨”。后因祈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