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崇义镇 | 隶属:沁阳市 |
行政代码:410882100 | 代码前6位:410882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91 | 邮政编码:454100 |
车牌代码:豫H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44.6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2.28万人 |
人口密度:约511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38个行政村 |
唐代名“忠义”,后取“崇尚礼义”之意改称崇义。
崇义镇位于沁阳市南10公里,与温(县)、孟(州)两县(市)交界。辖38个行政村,16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4万,面积44.6平方公里,耕地5.2万亩。太(原)洛(阳)路、晋(城)郑(州)路在崇义交汇,形成交通枢纽。
崇义镇在唐时曾设忠义县,后一直为河内四大名镇之一。在这片热土上曾孕育了赴法勤工俭学的中国0早期党员杨介人先后。也孕育了一批像栗秀真、杨树齐、焦善炎、刘征远、杨传高、买万林、王长治、杨传哲、杨利霞、杨力勇、杨天宝、刘东方、刘一凡、张军等新时期的栋梁之材。改革开放以来,崇义镇更是人才辈出,涌现出了像宋悦奇、栗中臣、李文彬、杨传松、史文旺、徐士会等一大批优秀企业家。
崇义地势平坦,
2024年9月,崇义镇被确定为2024年度河南省”平安农机”示范乡(镇)。
2010年5月,河南省环境保护厅命名崇义镇为第四批河南省省级生态乡镇。
唐武德三年(620)置忠义县。
次年废,仍属河内县。
明万历年间属宽平乡六图。
清属崇下乡一图。
1935年属沁阳县第一区。
1936年7月改为第六区。
1949年为第五区。
1955年9月为崇义中心乡。
次年改为崇义乡。
1958年8月为崇义公社。
1983年复称崇义乡。
1989年撤销崇义乡,设立称崇义镇。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春秋时,为保卫野王邑,在此建堡,名野王堡。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在此置县,野王堡易名忠义城,次年废县置镇,后改名崇义村,简称崇义。…[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二年(1369)山西洪洞县义门村移民韩、吴二姓在此按“品”字形建成三个村,取名韩吴,因在北,故称后韩吴。…[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二年(1369)山西洪洞县义门村移民韩、吴二姓在此建品字形三个村,因在东,故称东韩吴。…[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二年(1369)山西洪洞县义门村移民韩、吴二姓在此建品字形三个村,因在西,故称西韩吴。…[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连氏坟碑载: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南范村连胡同连氏三兄弟迁此建村,故名连庄。…[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一部分范姓村民来此建村,因位于县境最南端,故名南范村。…[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西汉时刘秀部将邓禹行军途中,留下伤残人员在此养伤,后落户成村,为感念邓禹,取名邓村。后分成两个村,在北,故称后邓村。…[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西汉时,刘秀部将邓禹行军途中留下伤残人员在此养伤,后落户成村,为感念邓禹,取名邓村。因村在南,故名前邓。…[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移民迁此建村,见北有文昌阁和玄帝观,故取名阁观村,沿用中谐音为葛万村。后派生出三个村,在南,故称南葛万。…[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沁阳市地名志》载:“明汉武年间,山西洪洞移民迁来后,见(南葛万)村北有文昌阁和玄帝观庙,故取名阁观村。后谐音演化葛万,后又分设为三个村“,位于东部,…[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系南葛万的派生村,因位于东葛万和西葛万之间,故名中葛万。…[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山西洪洞移民迁来后,见村北有文昌阁和玄帝观庙,取名阁观村,后演化为葛万,后派生三个村,此村在西边,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时,济源巡庄几户苗姓人家在此落户建村,取名苗庄。…[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村观音堂碑记载,清朝时东葛万一户宁姓人家迁此建村,取名宁家庄,沿用中简称宁庄。…[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朝时,原只有张姓一户,名小庄。后因一难民流落至此,被张姓收留,故改名张留。…[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古时农村五户为一邻,五邻为一里,有25户,为一里,取名里村,因靠市区南,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以前,泥瓦匠张招茹在此落户,取名招茹村,沿用中演化为赵儒村。…[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山西洪洞县移民郭姓来此建村,名郭家庄,后简称郭庄。…[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民皆是从柏香镇西小召迁来,为感念故里,故取村名为小召,又因其位置在东,沿用中称东小召。…[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周地势宽阔平坦而得名。1949年建国后为宽平村公所,属沁阳县第五区。1952年成立宽平村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仍属沁阳县第五区。1955年废区后属崇…[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汉朝以前村南村北各有一个谷沱,两个谷沱地下相通,终年有水,还有一条围村河,也和两谷沱相通,雨水再大,谷沱内水也不泛滥,因水都从地下运走了,后取村名水…[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古时村西地势低洼,常年积水似海,故以地貌取名海里村,沿用中简称海村。…[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元年(1368年)山西洪洞移民到此时,就有阎姓居住,村名阎庄。…[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聚落分十八圪垯,南可望邙山,谚称“十八圪垯照南山”,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晋代孝女杨香曾在此打虎救父,为表彰其孝行,以其姓名命名为杨香村。后又派生出一个村,在北,故称后杨香。…[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晋代孝女杨香曾在此打虎救父。为表彰其孝行,村以人名命名。后又在村北派生出一村,故取名前杨香。…[详细]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宋淳化二年(991),翰林院学士吕蒙正,因修史被皇帝问罪,携带家眷来此隐居,后成为村落,取名吕庄。…[详细]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东汉韩将军葬于此,故名。1949年成立西韩村公所,属沁阳县第五区。1952年成立西韩村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第五区。1955年,属崇义中心乡。195…[详细]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元朝末年,陈友谅大将张定边葬于此地,后在墓冢南形成村落,取名大张村。…[详细]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唐朝末年,因此处有二郎庙而形成集市,名二郎庙集。1949年以后,集市自行消失,改为二郎庙村。…[详细]
区划代码:~23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张庄,后背焚毁。幸存的张姓居民重新建村,取名新张庄村,后简化为新张庄。…[详细]
区划代码:~23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旧有“七萨幹,八蓝扈”之说。这里原是埋葬金王子扈驾队的驻地,又因其位置在东,故名东蓝扈,沿用中谐音为东兰户。…[详细]
区划代码:~23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旧有“七萨幹,八蓝扈”之说。这里原是埋葬金王子扈驾队的驻地,又因其位置在西,故名西蓝扈,后演化为西兰户。…[详细]
区划代码:~23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系埋葬金王子扈驾队的驻地,故名蓝扈。后在此设驿站,改称蓝扈铺,后演化为兰户铺。…[详细]
区划代码:~23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温县小金香村《附生吴帮村札记》载:“金冢者,金海陵王完颜亮为其下浙西部统耶律元宜所杀,焚其尸于瓜洲,使人杀其太子光英于汴。太子家宦门客舆其尸渡河,葬…[详细]
区划代码:~23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地处金海王子陵墓北,为与小金陵相区别,故名大金陵。…[详细]
区划代码:~23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地处金海陵王墓西北部,原称金陵堡后称金陵,为与大金陵相区别,故名小金陵。…[详细]
区划代码:~23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唐朝以前,居民皆敬姓,故名敬庄。唐朝时,敬姓因触犯王法,被满门抄斩,只有兄弟二人逃脱,遂将姓氏敬字拆开,一人姓苟,一人姓文。姓文的远逃他乡,姓苟的回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