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双椿铺镇 | 隶属:商城县 |
行政代码:411524103 | 代码前6位:411524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76 | 邮政编码:464000 |
车牌代码:豫S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64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2.81万人 |
人口密度:约439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个社区、29个行政村 |
明代潘姓居此开店名潘店。明嘉靖三十年(1551)《商城县志》载名双墩铺。又因有两棵并列生长的高大椿树,后更名双椿树。清置邮铺,改称双椿铺。
商城县辖镇。1958年属铁路公社,1962年建双椿铺公社,1983年改乡,1995年改镇。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16公里。面积64平方公里,人口2.7万。辖郭寨、官庄、龙堂、邵楼、万楼、梅山、蔡店、金寨、王店、宋岗、古城、闵楼、大岗、陈寨、张畈、黄土岗16个村委会和双椿铺街居委会。乡办企业有水利机械、建筑材料、饲料加工、弹簧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
2024年12月,双椿铺镇入选2024年河南省省级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
2024年12月,第七批河南省省级生态乡镇名单公布,双椿铺镇上榜。
清顺治三年(1646)属三丰里。
宣统三年(1911)属平区。
1931年属商城县顾畈区苏维埃。
1941年属双梅乡。
1948年属双梅区。
1951年属五区(双椿铺)。
1958年属铁路公社,1962年改称双椿铺公社。
1983年改设双椿铺乡。
1994年改置镇。
2005年三里坪乡并入双椿铺镇。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明代潘姓居此开店名潘店。明嘉靖三十年(1551)《商城县志》载名双墩铺。又因有两棵并列生长的高大椿树,后更名双椿树。清置邮铺,改称双椿铺。…[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内岗较周边其他岗大,故名。1941年分属双梅乡第十、十一保。1948年属双梅区。1951年属五区大岗乡。1958年建大岗大队,属铁路公社。1962年…[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清乾隆三十年(1765),张姓迁此,改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光绪年间陈姓买蔡姓田宅并筑墙围寨,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末闵姓始居,故名。1962年析宋岗大队西北部建闵楼大队,属双椿铺公社。1983年改为闵楼村民委员会,属双椿铺乡。2005年属双椿铺镇。…[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清中期宋姓居此岗,故名。1941年属双梅乡第十保。1948年属双梅区。1951年属五区古城乡。1958年建宋岗大队,属铁路公社。1962年属双椿铺公社…[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宣统年间此地为小码头,王姓在此开一杂货铺,后渐成集店,得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宣统年间金姓在此围墙筑褰,故名。1941年属双梅乡第八、九保。948年属双梅区。1951年属五区王店乡。1958年建金寨大队,属铁路公社。1962年…[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村内有东汉古城村遗址而得名。1962年析大岗大队东南部建古城大队,属双椿铺公社。1983年改为古城村民委员会,属双椿铺乡。2005年属双椿铺镇。…[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康熙年间蔡姓迁此开店铺,故名。1941年属双梅乡第七保。1948年属双梅区。1951年属五区蔡店乡。1958年建蔡店大队,属铁路公社。1962年属双…[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明成化二年(1466),万姓居此建土楼,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宋将杨腊红追赶黄花天子至此,黄花天子迷失方向,遂得名迷山,谐音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初邵姓迁此,道光年间建有土楼,故名。1962年析龙堂大队东部建欧楼大队,属双椿铺公社。1982年因重名更名邵楼大队。1983年改为邵楼村民委员会,属…[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芦、王两姓共用一塘水,名芦王塘,后建龙王庙,易名龙王塘,谐音简称龙堂,1941年庙毁。…[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同治年间郭姓居此,在宅四周砌土石围墙,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初村边约有40亩官田,周姓佃耕,租稞交于官家作为学堂费用,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康熙年间崔姓捐地,建房开店,形成集市,因集建在距鲍店三里地的草坪上,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乾隆年间黄姓在此建楼,故名。1941年属三义乡第十三保。1948年属钟铺区。1951年属十一区黄楼乡。1958年建黄楼大队,属越美公社。1962年属…[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顺治三年(1646),赵姓由江西迁此建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初鲍姓置杂货店于此,渐成集市,故名。1962年析吴冲大队西部建鲍店大队,属双椿铺人民公社。1977年属三里坪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鲍店村民委员会,…[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光绪年间村民集资用红石建挢于冲沟上,村以桥名。…[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初徐姓居此,称乌家冲,谐音今名。1941年属三义乡第十三保。1948年属钟铺区。1951年属十一区吴冲乡。1958年建吴冲大队,属越美公社。1962…[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古时这里有一巨石,有两个金鹭鸶常在此栖息,被一认宝人发现,即凿石捕捉,结果鹭鸶飞走留下两个泉眼,常有泉水流出,得名鹭鸶眼,谐音成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街中古庙迎面对小银山,故名。1962年析三教洞大队西北部建迎山庙大队,属翟畈公社。1974年属鲇鱼山公社。1980年属三里坪公社。1983年改为迎山…[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内里有一石洞,供奉三教,故名。1941年属三义乡第十保,1948年属钟铺区迎山庙乡。1951年属十一区三教洞乡。1958年建三教洞大队,属越美公社。…[详细]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梅姓迁居此冲,位于村西侧,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道光元年(1821),郭姓建陶瓷窑于此,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内有一古桥,传有神仙在此停留,故名。1941年属双梅乡第四保。1948年属双梅区。1951年属十一区石牛乡.1958年建仙桥大队,属越美公社。196…[详细]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中期村东孤山上曾建有高四十米,直径六米的砖塔,得名塔塆。…[详细]
区划代码:~23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康熙年间顾姓迁此畈田居此,故名。1962年析仙桥大队东北部建顾畈大队,属双椿铺公社。1977年属三里坪公社。1983年改为顾畈村民委员会,属三里坪乡…[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