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大虹桥乡

地名:大虹桥乡隶属武陟县
行政代码:410823205代码前6位:410823
行政区域:河南省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长途区号:0391 邮政编码:454100
车牌代码:豫H行政级别:乡
辖区面积:约83平方公里人口数量:约4.21万人
人口密度:约507人/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49个行政村
地名由来:

大虹桥是沁河上的古渡口之一,传河上曾以杂石建有拱桥,阳光照射下酷似彩虹。又因该村是临近虹桥的大村,演称大虹桥。

武陟县 妙乐寺塔
武陟县 妙乐寺塔
基本介绍:

大虹桥乡辖区面积83平方公里,辖50个行政村,240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53687亩,其中黄河滩地20000亩,56580口人。1个党委,3个党总支,70个党支部,1716名党员。

农业方面:全乡形成5个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基地。一是食用菌基地,主要产品有: 白灵菇、草菇、双孢蘑菇等;二是优质杂果基地,主要产品有:油桃、大王枣、石榴、美国红提葡萄等: 三是蔬菜基地,主要种植反季节蔬菜、大路菜; 四是中草药基地,主要种植山药、牛夕、地黄、菊花等四大怀药和白术、射平、白芍、射杆等中草药;五是畜牧养殖基地,主要有肉鸡、肉牛、肉猪、鹌鹑、獭免, 以此辐射带动了全乡农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优化升级,走出一

+查看详细大虹桥乡概况>>

荣誉排行:

2024年9月,大虹桥乡被确定为2024年度河南省”平安农机”示范乡(镇)

文化旅游:

武陟玉皇庙

武陟玉皇庙坐落于武陟县大虹桥乡寺王庄村中偏南,明碑修玉帝殿、东岳诸神殿;清碑称玉帝庙、玉皇大庙、玉皇上帝庙、俗称玉皇庙,今因之。寺王庄村,古临怀洛官道,地利人和,勤劳文明,建有玉皇庙、文昌阁

武陟岳家庙

岳家庙也叫岳家祠,庙址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大虹桥乡沁河河畔的岳庄村,占地面积2.3亩(1500平方米)。祠内供贡飞祖,始建年代无考,遗址为清代建筑,有山门、大殿和忠烈祠三座,均面阔三间、进深一间

怀城故城

怀城故城时代:东周-汉地址:武陟县大虹桥乡土城村

历史沿革:

明属武陟县大义乡、待贤乡。

清属武陟县永一里、方二里。

1948年先后属武陟县五区、二区。

1953年并村建大虹桥乡。

1955年撤区并乡,设大虹桥中心乡。

1956年大高山、陈北古中心乡并入,改大虹桥乡。

1958年成立大虹桥公社。

1983年复称大虹桥乡。

武陟县 妙乐寺塔
大虹桥村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传古时此处沁河上有一座用杂石建造的拱桥,在阳光下酷似彩虹,为近桥大村,故名。…[详细]

岳庄村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传明末时原名“曹家作”,清初沁河泛滥将村冲毁,水过后岳氏族人在此重建新村,得名岳家庄,简称岳庄。…[详细]

西小虹村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因此地曾有一座状如“天空彩虹”的拱形桥及村较小故名小虹桥,后因人口增多,以村中”山公祠“为界,西侧聚落得名西小虹桥,后简称西小虹。…[详细]

东小虹村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因此地曾有一座状如“天空彩虹”的拱形桥及村较小故名小虹桥,后因人口增多,以村中”山公祠“为界,东侧聚落得名东小虹桥,后简称东小虹。…[详细]

寺王庄村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因王姓人家居于兴福寺北边得名寺后王庄,后简称寺王庄。…[详细]

小高山村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因位于大高山座北原名北小庄,后改北高山座。又因聚落较小得名小高山座,简称小高山。…[详细]

大高山村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明代因座落于高岗上而得名高山座,后因聚落较大改称大高山座,简称大高山。…[详细]

南虹桥村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在大虹桥村南,故名“南虹桥”。1958年为南虹桥大队,属大虹桥人民公社。1983年为南虹桥村民委员会,属大虹桥乡。…[详细]

彭庄村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彭氏家谱》载,彭氏于明末迁于此定居,故名。…[详细]

曲村村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此村原为琚村,后因读音关系写成曲村。1958年为曲村大队,属大虹桥人民公社。1983年为曲村村民委员会,属大虹桥乡。…[详细]

西温村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道光年间由温村析分,以方位得名西温村。温村,传因温县曾一度驻在此地得名。…[详细]

东温村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吴仁村,民国年间因位于温村东侧改称东温村。温村,传因温县曾一度驻在此地得名。…[详细]

赵北古村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民国二十年《续武陟县志》记载“李北古即古村”分析,古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庄,可能由古姓得名。随着人口发展及农耕需要,以方位分称南古村、北古村,简称南古、…[详细]

陈北古村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民国二十年《续武陟县志》记载“李北古即古村”分析,古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庄,可能由古姓得名。随着人口发展及农耕需要,以方位分称南古村、北古村,简称南古、…[详细]

李北古村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民国二十年《续武陟县志》记载“李北古即古村”分析,古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庄,可能由古姓得名。随着人口发展及农耕需要,以方位分称南古村、北古村,简称南古、…[详细]

原北古村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民国二十年《续武陟县志》记载“李北古即古村”分析,古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庄,可能由古姓得名。随着人口发展及农耕需要,以方位分称南古村、北古村,简称南古、…[详细]

西高村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明嘉靖年间因地处清峰岭,比周围略高数米,得名高庄。上世纪60年代修建的二四区涝河从村中南北穿过,将其分为东、西两部分,故名。…[详细]

东高村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明嘉靖年间因地处清峰岭,比周围略高数米,得名高庄。上世纪60年代修建的二四区涝河从村中南北穿过,将其分为东、西两部分,故名。…[详细]

南古村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古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庄,可能由古姓得名。随着人口发展及农耕需要,以方位析出南古村,简称南古。…[详细]

东阳照村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阳召紧靠黄河北岸,唐代时曾划归对岸河阴县管辖。传当时河阴以河为界,称此地为“阳照”,后演为阳召。清代黄河决口将原村庄淹没,人们分居东、西两高岗上,居东…[详细]

西阳照村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阳召紧靠黄河北岸,唐代时曾划归对岸河阴县管辖。传当时河阴以河为界,称此地为“阳照”,后演为阳召。清代黄河决口将原村庄淹没,人们分居东西两高岗上,居西岗…[详细]

东刘村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明初刘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居住得名刘村,后因人口繁衍、居住分散,清康熙年间以方位析分称东刘村。…[详细]

西刘村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明初刘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居住得名刘村,后因人口繁衍、居住分散,清康熙年间以方位析分称东刘村。…[详细]

中后村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南有两个大冢(人称金、银二冢)得名冢后北村,简称冢后。…[详细]

后阳村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清初阳城一部分人迁居村北枣龙岗名小新庄,道光年间以相对方位改称后阳城。阳城因位于武陟旧县城南侧而得名。…[详细]

郭下村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含义有三:一说传唐代大将郭子仪曾率兵在此停歇得名;二说传明初有一道经郭晏伟乘八抬大轿在此停歇得名;三说据字面分析,可能由人名郭下得名。…[详细]

前阳村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明初山西洪洞县人秦好古在本县任教官,定居在县城南的一个岗地上,因城南为阳得名阳城。清道光年间以相对方位改称前阳城。…[详细]

江岗村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地原是原马蓬蒋姓坟岗地,明末阳城几户人家来此定居成村,得名蒋家岗,后简称蒋岗。…[详细]

原马村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一说传三国时期司马懿在此地安营扎寨,此地为饲养军马的马棚,后以姓氏析为岳马蓬。二说从明万历县志上载作“马朋”分析,可能是由人名“马朋”得村名,后以姓氏…[详细]

李马村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一说传三国时期司马懿在此地安营扎寨,此地为饲养军马的马棚,后以姓氏析为李马蓬。二说从明万历县志上载作“马朋”分析,可能是由人名“马朋”得村名,后以姓氏…[详细]

童贯村

区划代码:~23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北宋官员童贯由山西回开封时曾在此停歇,故名。…[详细]

南关村

区划代码:~23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位于武陟县旧城南门外,得名南关。1958年为南关大队,属阳城人民公社。1983年为南关村民委员会,属原阳城乡。2005年属大虹桥乡。…[详细]

布庄村

区划代码:~23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传明代以前姓布的居民较多,故名。1958年为布庄大队,属阳城人民公社。1983年为布庄村民委员会,属阳城乡。2005年属大虹桥乡。…[详细]

老城村

区划代码:~23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原为武陟县城,1939年县府迁驻木栾店后改称老城。…[详细]

杨庄村

区划代码:~23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明代时此地人烟稀少,后几户杨姓人家的迁来居住,故名杨庄。…[详细]

朱原村

区划代码:~23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南原村”,由原姓得名。传清嘉庆年间沁河决口把村冲毁,居民以族姓向东西两边分居,民国年间西侧聚落以朱姓得名朱原村。…[详细]

土城村

区划代码:~23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处原有古怀县城的一部分城墙遗址,民国初年由孟姓迁居成村,以怀县城墙遗址取名古怀城后又改称土城。…[详细]

王庄村

区划代码:~23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张村,后以姓氏分居,因王姓居多得名王张村。…[详细]

李庄村

区划代码:~23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张村,民国年间以姓氏分居,因李姓居多得名李张村。…[详细]

安庄村

区划代码:~24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张村,清道光年间以姓氏分居,因安姓居多得名安张村。又因地处五条道路交汇处而称五车口。…[详细]

韩庄村

区划代码:~24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道光年间由张村析分得名西张村,民国年间以姓氏分居析分韩张村、周张村、阎张村、冯张村,后统称韩张村。…[详细]

东张村

区划代码:~24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明初孟氏族人迁此居住后成村,因位于张村东侧,得名东张村。…[详细]

南张村

区划代码:~24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道光年间由张村析分,以方位得名南张村。…[详细]

原和村

区划代码:~24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传以附近的郑原和冢得名。1958年为原和大队,属阳城人民公社。1983年为原和村民委员会,属原阳城乡。2005年属大虹桥乡。…[详细]

西司村

区划代码:~24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附近有汉司徒蔡茂冢故名司徒,后聚落扩大分成三块,以方位得名西司徒。…[详细]

中司村

区划代码:~24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附近有汉司徒蔡茂冢故名司徒,后聚落扩大分成三块,以方位得名中司徒。…[详细]

官庄村

区划代码:~24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古时以给官家种地得名官庄,析分小官庄后改称大官庄。…[详细]

八里村

区划代码:~24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位于武陟旧县城西南八里处的岗地上而得名。…[详细]

韩原村

区划代码:~24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南原村”,由原姓得名。传清嘉庆年间沁河决口把村冲毁,居民以族姓向东西两边分居,民国年间东侧聚落以韩姓得名韩原村。…[详细]


以下地名与大虹桥乡面积相当:
到大虹桥乡必去著名景点

大虹cn/history/5/guomo.html" rel="nofollow">郭默 (story/5/lijian110171598.html" rel="nofollow">李坚 (?~1399)
  • 何瑭 (1474~1543)
  • 大虹桥乡特产与美食
  • 大虹桥乡民俗文化
    武陟县行政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