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陟县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木城原名木栾店。传木栾女在此开酒店而得名,后简称木城。

传汉代称龙山村。明代因村内修建石头寺,改称石寺,后又以方位分东、西石寺。1996年东石寺以“龙源传说”更名为龙源村。

龙泉湖公园内有人工湖,设计以“龙戏水”为主题,故名。

木栾店传因木栾女在此开设酒店而得名。

詹店镇区以京广铁路詹店站为中心形成,因詹店站得名。

明万历《武陟志》有“东西陶”的村名记载。清康熙《武陟县志》分写为东陶、西陶二村。从字面及附近村庄名称分析,似由陶姓得名。

传此地原名太宁镇。明万历年间当地百姓被诬谋反,后受谢姓将军帮助得以平反。太宁镇百姓为报答谢将军的大恩,遂将太宁镇改称“谢旗营”。

传周武王伐纣途经此地时曾大封功臣,故名。

据明洪武十四年(1381)碑文记载:元末明初,以乔大业为首的7户,由山西洪洞县迁此,依庙建村,以乔姓和庙取名乔家庙,简称“乔庙”。

传古时有人在此高地(当地称“圪垱”)开店,后人定居成村,称圪垱店。

嘉应观,俗称庙宫。清康熙六十年(1721)至雍正元年(1723),黄河在武陟先后5次决口,康熙派四皇子胤祯雍正亲临堵口。雍正继位后,为纪念在武陟修坝堵口、祭祀河神、封赏治河功臣,敕建集宫、庙、衙署为一体的淮黄诸河龙王庙,并取“嘉瑞长应”之意,赐名嘉应观。

三阳原名小高。1947年6月小高区区长刘三阳在作战中壮烈牺牲。为纪念刘三阳烈士,更名三阳。

小董地名含义有二:一说传汉孝子董永居此,以董姓得名。又说传沁河滩中原有一董村,人们为避水患逐渐北迁至此,与原来的董村相对应得名(大董村已没于沁河中)。

大虹桥是沁河上的古渡口之一,传河上曾以杂石建有拱桥,阳光照射下酷似彩虹。又因该村是临近虹桥的大村,演称大虹桥。

北郭地处古“鄇人城”(今上庄附近)之北,故名(城外为关,关外为郭)。

更多资料
本站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