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韩道口镇 | 隶属:夏邑县 |
行政代码:411426107 | 代码前6位:411426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70 | 邮政编码:476000 |
车牌代码:豫N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71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3.2万人 |
人口密度:约451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31个行政村 |
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驻兵于此,故而得名。
韩世忠(1089—1151),字良臣,延安(一说绥德)人,南宋名将。 18岁时应募为本州敢勇乡兵。崇宁四年(1105),延州乡兵奉调为党万部属,参与进攻西夏银州(今陕西米脂西北),后从党万战于嵩平岭,以功补一资。后又从刘延庆征战…… 韩世忠详细信息++
韩道口镇地处豫东边陲,距夏邑县城东北23公里,豫、皖两省,永城、夏邑、砀山三县(市)交界处,具有特别的区位优势,总面积71平方公里,辖31个行政村,103个自然村,4.7万人,是1995年省批准的特区乡镇。
1996年乡党委政府在全县率先提出“工业立乡,以工促农”的口号,把全乡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发展乡镇企业上来。
几年来,全乡上下弘扬“自强不息、锐意进取、团结奋斗、拼搏争先”的韩道口精神,实施“双盯四动”(干部盯能人,能人盯项目;能人带动、资源拉动、行政推动、政策驱动)战略,制订并落实了在土地、税费、工商、人才等方面的特区优惠政策,乡镇企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全镇已
2024年3月,韩道口镇上榜商丘市2024年度市级文明村镇名单。
1927年属夏邑县第二区。
1957年划归火店区。
1959年属孔庄东风公社。
1975年划孔庄乡、火店乡、骆集乡的一部分,成立韩镇公社。
1984年改韩镇乡。
1998年撤乡设韩道口镇,属夏邑县,沿用至今。
明代,魏氏先祖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盖有洪佛寺,故而得名。…[详细]
清代,班氏先祖班三公由班集迁此建村,因北面有中班口、后班口,故名前班口。…[详细]
清顺治年间,武举崔有丁自夏邑遛马至此,见地势不错,遂迁此居住,后因建楼成村,得今名。…[详细]
明代,黑、李二姓先祖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得名黑李庄。…[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年间,刘氏先祖与胡氏先祖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称西胡庄和刘庄。…[详细]
清顺治年间,陈氏先祖从归德府迁此定居,因建一庙宇陈堂庙,故得今名陈堂。…[详细]
清代,张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故名张庄,后范氏迁入定居,改名张范庄。…[详细]
明万历年间,仲氏先祖由山东巨野迁此建村,并盖楼,故名仲楼。…[详细]
清康熙年间,范氏先祖范昭陶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建有楼房,故得名范楼。…[详细]
明洪武年间,张氏先祖迁此建村,后村人盖土楼八口,故名张八楼。…[详细]
因位于韩道口镇区北部,故命名为韩北村。1927年属第二区。1957年属火店区。1959年属孔庄人民公社,名为韩镇北生产大队。1975年属韩镇人民公社。…[详细]
因位于韩道口镇区西部,故命名为韩西村。1927年属第二区。1957年属火店区。1959年属孔庄人民公社,名为韩西生产大队。1975年属韩镇人民公社。1…[详细]
因位于韩道口镇区南部,故命名为韩南村。1927年属第二区。1957年属火店区。1959年属孔庄人民公社,名为韩南生产大队。1975年属韩镇人民公社。1…[详细]
因位于韩道口镇区东部,故命名为韩东。1927年属第二区。1957年属火店区。1959年属孔庄人民公社,名为韩东生产大队。1975年属韩镇人民公社。19…[详细]
因位于韩道口镇区东北部,故命名韩东北。1927年属第二区。1957年属火店区。1959年属孔庄人民公社,名为韩东北生产大队。1975年属韩镇人民公社。…[详细]
明代,回民穆氏三兄弟自穆家台子迁此建村,称穆楼。…[详细]
清顺治年间,韩氏先祖韩礼之孙由韩道口迁此定居,名前韩庄,后更名为韩庄。…[详细]
明万历六年(1578),顾俚携祖母钱太夫人来此建村。因建鹅鸭厂,且此村在后顾厂、西顾厂之南,故得名前顾厂。…[详细]
明万历六年(1578),因先后建饲养鹅鸭厂三处,因南有前顾厂,故得名后顾厂。…[详细]
明万历六年(1578),顾俚携祖母钱太夫人来此定居,顾氏先祖顾俚建鹅鸭厂,因此村民称为顾厂,因居前、后顾厂之西,故名西顾厂。…[详细]
明代建村,原名马楼。潘氏先祖来此经商,买马姓之地定居于此,后马姓迁走,故改名。…[详细]
明成化年间,邱阁原名齐阁,邱氏迁此定居,后齐氏迁走,遂改名邱阁。…[详细]
明代,刘氏先祖中位公自江西吉水县迁此建村,因村东南角有小刘庄,故名大刘庄。…[详细]
清康熙年间,胡氏先祖存善迁此居住,因是赐予的土地,又屯粮,故得名胡屯。…[详细]
明永乐年间,胡氏先祖由徐州关土街迁此建村,起名胡屯,后改名老庄。…[详细]
明洪武年间,罗氏先祖信、祥二公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名为罗村,后因南有前罗寨,故名后罗寨。…[详细]
明代,吴氏先祖迁此建庄盖门楼,称吴门楼。又因筑寨改吴家寨,后罗经纬买吴氏之地迁此,吴姓迁走,改名前罗寨。…[详细]
明嘉靖年间,洪氏先祖洪金公从洪路口迁居于此,因种有各种花卉,得今名洪花园。…[详细]
清代,刘氏先祖在此建村,因地势高,取名高庄,又因村民以种菜为主,又叫刘菜园。清乾隆年间毛大士改名毛庄。…[详细]
因区域内左边村庄为芦庄、右边村庄为杨庄,取名卢杨庄。…[详细]
唐贞观年间,胡氏先祖在此建楼,因盖有门楼而得名胡门楼。…[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