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平等乡 | 隶属:伊川县 |
行政代码:410329203 | 代码前6位:410329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79 | 邮政编码:471000 |
车牌代码:豫C | 行政级别:乡 |
辖区面积:约50.81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4.56万人 |
人口密度:约897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6个行政村 |
原名大莘店,以孙中山倡导的资产阶级民主口号“自由、平等、博爱”为名,取名平等。
平等乡位于伊川县城南7公里处,距古都洛阳35公里,北临城关镇,南连鸣皋镇,西与高山乡接壤,东隔伊河与白元乡相望,全乡总面积50.81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23个自然村,231个村民组,45174人,耕地面积3115公顷。
该乡因乡政府驻平等村而得名。平等村古称大莘店,是秦楚古道上的军事要塞和商业重镇。1927年冯玉祥将军督豫,以孙中山倡导的资产阶级民主口号“自由、平等、博爱”为名,在此置平等县,县政府驻大莘店村,该村遂改名平等。后历经变迁,于1962年成立平等公社,其辖区从此固定下来,1982年12月撤平等公社设立平等乡至今。
2024年3月,平等乡被命名为2025年度河南省卫生乡镇。
文化旅游:
【邵雍墓】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洛阳城南约35公里处伊川县平等乡西村西部的紫荆山中,墓地东临伊水,西依紫荆山。周围群峰拱围,草木茂盛。墓地境域偏僻,静谧幽,确实为风水宝地,安乐佳城。现状邵
新城故城类别:古遗址时代:战国地址:伊川县城关镇古城寨与平等乡古城村内
王良臣墓碑刻类别:石刻时代:明代地址: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平等乡四合头村
伊川故城遗址类别:古遗址时代:汉地址:伊川县平等乡古城村
王庄黄龙庙类别:古建筑时代:民国地址:伊川县平等乡王庄村
1947年设平等区,属宜南县。
1949年属伊川县第二区。
1958年属鸣皋人民公社。
1959年属宋店人民公社,1962年改宋店人民公社为平等人民公社。
1983年12月撤平等公社设立平等乡。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取孙中山“自由、平等、博爱”的平等之意。…[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很早以前有外族军队俗称“蛮子”,在此驻扎。又传此地曾是古代蛮子国的故都,所以,定居的百姓把村子叫西蛮子营,东蛮子营,后简称西村,东村。因在西村东边,…[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明洪武二年(1369)、山西洪洞县人迁到此地,驻大路东西两侧各成村庄,因口音不一,当地居民就把路西的村子取名西蛮子营,后人为了方便,又演化为西村。…[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据周代末年,周赧王被逼到此,建一临时城池,取名周城,后改名为古城。…[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据明末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几户姓杨的在此筑寨定居,后来形成村落取名杨寨。…[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清代初期姜氏从洪洞县迁到此后,形成村落。后梁、李等姓陆续迁此居住,因姜姓最早,故名姜沟村。…[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从洪洞县迁来几户姓王的人家,定居于此,开垦种地,日久成庄,取名王庄。…[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1912年,一姓张名奇的人首居此村,后成村落,得名张奇庄。…[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说原有凌、王两家居住在此,后成村落。初以居民姓氏命名凌王屯,后外姓人迁入,由于凌姓人少,由谐音演变为龙王屯。…[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传此地原有上、下两个瓦盆窑,后形成村落取名上窑、下窑,后改名上元、下元。…[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传古时位于东西交通要道秦楚古道上,有个姓宋的在此开店,渐成村庄,取名宋店。…[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唐高祖李渊途经此地,探知伊河水大难过,于是拔马而回,在此安营扎寨,故名马回营。…[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唐代盛彦师斩李密途经此地,至伊河岸见大水滔滔,调转马头而回,后百姓聚居此处,取村名为马回。…[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为和合寨,赵家街、小庄科、宋坟洼四个小村落,因战乱频繁,四村人合意筑寨聚居,定村名为四合头村。…[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夏桀时伊河西有一支部落,首领为有莘氏。又说,此地诞生了高相伊尹,伊河西成了伊尹耕作之地。后百姓居住,形成村落,取名莘营。…[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古时为一个姓马的地主的庄园,后来人民聚居此地逐渐形成村落,取名马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