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齐街镇 | 隶属:原阳县 |
行政代码:410725103 | 代码前6位:410725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73 | 邮政编码:453000 |
车牌代码:豫G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69.2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3.99万人 |
人口密度:约577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42个行政村 |
汉代齐姓最早在此开店定居,后发展成集,取名齐亦集。1949年后改称齐街。
原阳县辖乡。1955年建齐街中心乡,1956年改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改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23公里。面积69.2平方公里,人口4.2万。原(阳)齐(街)公路直通县城。辖邹寨、店东、孙庄、吴寨、化庄、麦寨、冯庄、沙岗、孟寨、南街、柳园、于庄、牛博、北街、李庄、杏园、西川、丁楼、东川、苏寨、朱楼、高北、楚寨、高南、瓜李、东街、西街、高东、李辛庄、东留后、中留后、南留后、西留后、北黑石、马辛庄、马滩铺、西老河、南黑石、龙王庙、刘文寨、楚圪垱、赵胜庄42个村委会。工业有造纸、建材等厂。农业主产小麦、水稻、玉米。
2024年3月,齐街镇被命名为2025年度河南省卫生乡镇。
1955年建齐街中心乡,属原阳县。
1956年为齐街乡。
1958年设齐街人民公社。
1983年改设齐街乡。
2008年改设齐街镇。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汉初,齐姓在此定居,后发展成集镇,故称齐亦集,也曾称“齐家镇”,解放后称“齐街”。齐街东、西、南、北有四条街道,在北街。…[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元代孙姓在此建村,名叫孙家庄,后简化为孙庄。…[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是以姓氏命村,麦是由“万俟”(复姓)演变而来。故名麦家寨,1949年简化为麦寨。…[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从北京往开封去的官路经过此村村头,来往行人统称“大路沿辛庄”。官路取消后,李家居住较早,改称为李辛庄。…[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汉初,齐姓在此定居,后发展成集镇,故称齐亦集,也曾称“齐家镇”,解放后称“齐街”。齐街东、西、南、北有四条街道,在南部。…[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代村名为高口。高姓扎庄于黄河一支流上的渡口得名。后高口人出外受辱,觉得村名不雅改称高寨,高寨一分为三,按方位命名,在东部,名高东村。…[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古时此村有座一龙王庙,遂以庙取名。解放前庙被拆毁而村名依旧。由阎圪垱、前龙王庙、后龙王庙组成。民国期间,后龙王庙并入前龙王庙,解放初阎圪垱也并入前龙王…[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张良击秦后曾寄居。后张良封爵留侯,即改村名为留侯。为方便管理,留侯村一分为三部分,在西部。…[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姓邹的扎村而得名,原叫邹家寨,以后简称邹寨村。…[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很早以前,这里地下有一块大黑石,故称黑石村。后因黄河涨水,村庄被淹,被冲为两部分,在南部,故称南黑石。…[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是姓苏的建村而得名,当时叫苏家寨,简称苏寨。…[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汉初,齐姓在此定居,后发展成集镇,故称齐亦集,也曾称“齐家镇”,解放后称“齐街”。齐街东、西、南、北有四条街道,在东部。…[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姓李的到此扎庄,靠卖柴草为生,经常用竹筢去黄河滩搂柴草,得名叫筢叶李。1949年后改作李庄。…[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姓丁的建庄而得名,丁家修一楼房,故取名丁家楼,解放后简称丁楼。…[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姓于的扎庄得名。1949年属齐街乡。1955年属齐街中心乡。1956年属齐街乡。1958年为于庄大队,属齐街人民公社。1983年为于庄村民委员会,属…[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处原为黄河故道,黄河改道后,这里迁来了居民,即起名叫老河底,在清朝中期,又改名老河岸。解放后又称为老河村。齐街公社有两个老河村,按地理方位此村在公社…[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张良击秦后曾寄居。后张良封爵留侯,即命村名为留侯。为方便管理,留侯一分为三部分,在中部,故称中留侯。…[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张良击秦后曾寄居。后张良封爵留侯,即改名为留侯。为方便管理,留侯村一分为三部分,在东部。…[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是姓冯的扎庄而得名,故名冯庄。1949年属齐街乡。1955年属齐街中心乡。1956年属齐街乡。1958年为冯庄大队,属齐街人民公社。1983年为冯庄村…[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乾隆九年(1744)《阳武县志》卷三建置志载:名为“店东庄”,后演变为店东。…[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姓楚的一家建村于较高的土岗上,故名楚圪垱。…[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四年(公元1292)自山西洪洞县迁来一老人,名叫刘银,故名刘银寨。清乾隆三年,叫做刘温寨,后来村前街叫前刘文寨,后街叫做后刘文寨,中间有一家姓赵…[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代村名为高口。高姓扎庄于黄河一支流上的渡口得名。后高口人出外受辱,觉得村名不雅改称高寨,高寨一分为三,按方位命名,在北部。…[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清乾隆九年(1744)《阳武县志》载,原名“瓜儿李”,有说李姓种瓜能手住此村,故名瓜儿李,后演变为瓜李。…[详细]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代村名为高口。高姓扎庄于黄河一支流上的渡口得名。后高口人出外受辱,觉得村名不雅改称高寨,高寨一分为三,按方位命名,在南部,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古时有一个杏园,故名为杏园至今。1949年为杏园村,属齐街乡。1955年属齐街中心乡。1956年属齐街乡。1958年为杏园大队,属齐街人民公社。198…[详细]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最初有赵、钱两家来此居住,叫赵钱庄。清初,钱家绝户,赵家兴旺,改名赵盛庄,后演变为赵胜庄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在明朝时期,有一个姓尤的做过博士,取村名尤博士寨。后来,当地口语“尤”“牛”音基本相似,村名演变成牛博士寨。…[详细]
区划代码:~23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地处黄河故道,古时称河为川,故名川村,此村在西头,故称西川村。…[详细]
区划代码:~23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清乾隆九年(1744)《阳武县志》载,此村即名柳园,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3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是从留侯村迁此建成的,位于留侯南部,故称南留侯。…[详细]
区划代码:~23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姓孟的扎村而得名,原叫孟家寨,后简称孟寨。…[详细]
区划代码:~23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汉初,齐姓在此定居,后发展成集镇,故称齐亦集,也曾称“齐家镇”,解放后称“齐街”。齐街东、西、南、北有四条街道,在西部。…[详细]
区划代码:~235,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原是姓楚的扎的村,当时叫楚家寨,后简称为楚寨。…[详细]
区划代码:~23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马姓在清初由路寨乡的西寨村迁来建村,取名马家新庄,后简化省去“家”字,新演变为辛,故称马辛庄。…[详细]
区划代码:~23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建在沙岗上,故名。1949年属齐街乡。1955年属齐街中心乡。1956年属齐街乡。1958年为沙岗大队,属齐街人民公社。1983年为沙岗村民委员会,属…[详细]
区划代码:~23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很早以前,这里地下有一块大黑石,故称黑石村。后因黄河涨水,村庄被淹,被冲为两部分,载北部,故称北黑石。…[详细]
区划代码:~23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地处黄河故道,古时称河为川,故名川村,此村在东头,故称东川村。…[详细]
区划代码:~24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乾隆九年(1744)《阳武县志》卷三,建置志记载为吴家寨。后简化称吴寨。…[详细]
区划代码:~24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在明万历年间,叫倒柳树村。清朝初年,朱家修一座楼房,俗称朱家楼,后简称朱楼。…[详细]
区划代码:~24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为无名小村,明朝一个叫封羽的考中状元,回村夸官时得知寡母有了情人。怕被人发现经常化妆约会,“化装”一词被传的纷纷扬扬,状元将计就计,装与庄同音,于是…[详细]
区划代码:~24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北宋末年,宋康王骑泥马过黄河,泥马滩化为泥于此。后有人在此开饭铺,渐成村庄,起名马滩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