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滨海港镇 | 隶属:滨海县 |
行政代码:320922112 | 代码前6位:320922 |
行政区域:江苏省 | 地理分区:华东地区 |
长途区号:0515 | 邮政编码:224000 |
车牌代码:苏J | 行政级别:镇 |
人口数量:约3.09万人 | |
下辖地区:1个社区、14个行政村 |
因靠近滨海港港口而得名。
滨海港镇于2001年行政区划调整时由原淤尖、临淮乡重新组建而成。位于滨海县城东北偶,频临黄海,与振东乡、八滩镇、滨淮镇相邻接壤,镇域178平方公里,现辖21个行政村,19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3万人。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4.06亿元,人均纯收入4054元,财政收入1093万元。
【自然条件】
地处北温带,气候宜人,光照充足,降水充沛,紧依黄海,海岸线长11.5千米;沿海滩涂资源丰富,港口自然条件优越,具备建立国家大型口岸的资质条件,目前已有三座千吨级码头建成并投入使用。
【基础设施】
交通:镇内滨港路、5008公路、沿海大通道纵横贯穿全境,规划待建中的疏港二号公路
2020年1月,江苏省爱卫会命名滨海港镇为2019年度江苏省卫生镇(村)。
2018年12月,第二批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村名单出炉,滨海港镇上榜。
文化旅游:
遗址区分布在废黄河口南侧侵蚀性海岸的潮间带区域。高程约1米的灰黑色粘土层之上。在地面采集的陶片当中,有泥质黑皮灰陶,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偶见晚期北宋青白瓷残片。从残口沿来看,有平折沿带直角折
该堤长30多公里,底宽约50米,高5米左右。1940年共产党员阜宁县长宋乃德带领近10万群众修筑此堤,以防止海潮侵害。1941年大堤修成。为纪念宋乃德的功德,该堤被命名为“宋公堤”,并立碑以
滨海国防工事群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由若干碉堡和暗堡组成,一般是沿着海岸线东西方向排列组合而成。碉堡上设有瞭望台和出入口,暗堡也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设有出入口和射击孔。解放初期为了防止国民党--
1957年设振东乡,1958年并入八滩振东公社,1959年析出成立振东公社,1983年10月改振东乡,乡政府所在地合心小街,2011年1月振东乡改名滨海港镇。
沿用至今。
为纪念陈振东烈士得名。1958年,建振东大队。1983年,体改时得名。…[详细]
根据横穿境内人工开挖的一条干河而取名。1958年,建队取名干河大队。1983年,体改时得名。…[详细]
因位于滨兴以东,故取名滨东。1980年,由滨兴大队析出,取名滨东大队。1983年体改时得名滨东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滨兴”取滨海沿海兴旺发达之意。1958年10月前,俗称黑层洼,隶属振东乡。1958年10月,振东乡改设振东人民公社时设立滨兴生产大队。1983年9月…[详细]
因位处于陈李公路东侧,故名。1958年,建队时取名新东大队。1983年,体改时得名。2001年,与原吉垛村委会合并设为新的新东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相传此地的为大滩地,境内有好几个大土堆,人们将此处积土称垛。按以西向东的方位取名,此垛因在最西边,取名头垛。兴庄后,人们觉得不雅,将“头垛”改为“头庄…[详细]
此村南有一条自然河,本地夫称为港,很深,形似龙,故取名龙潭港。…[详细]
相传咸丰七年,有两位操北方口音的外地人讨饭于此居住,当地人称他们为侉子,人们把他们居住的庄子称之奤二庄,因奤为生僻字,后改为侉二,侉二沿用为村名。…[详细]
该村境内原有一座木板桥,故取板桥作为村名。…[详细]
陈姓居住于一条港边而取名。原名小新港。1958年,建队时取名兴隆大队,因在县内同名,根据大队境内有陈港自然村于1981年,更名为陈港大队。1983年,…[详细]
相传清代为防水患曾在此搭起两座木楼作为观察水情之用,人们称此地为二木楼子后沿用为村名。…[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黄水夺淮,筑堆堤防洪,后经渥沙淤积堆堤连同河床逐渐增高达3米多,俗称老堆,村民沿堆而居,故取名条堆。…[详细]
位于一自然河,俗称芦花荡,此地人称洋,洋连有一缺口,故称洋口。…[详细]
因靠近扁担港口而取名。1969年4月,由振东、蔡桥、獐沟、通榆等公社的渔业大队组合而成,取名渔业社会主义改造领导小组。1976年,改称渔业人民公社。因…[详细]
寓意共同兴旺、富裕,故名。1958年,建合心大队。1983年,体改时得名合心村村民委员会。2001年,与跃进村委会合并为新的合心村村民委员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