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小尖镇 | 隶属:响水县 |
行政代码:320921102 | 代码前6位:320921 |
行政区域:江苏省 | 地理分区:华东地区 |
长途区号:0515 | 邮政编码:224000 |
车牌代码:苏J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108.4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6.04万人 |
人口密度:约557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6个社区、24个行政村 |
清乾隆初年,小尖尚属近海滩地,由苏州迁居庙湾(今阜宁)北沙的昌姓、刘姓等转迁来此地谋生。因此地当时地处马港河与南潮河交汇的尖头处,故名小尖。
小尖镇位于响水县腹地,是传统的工业大镇。204国道、306、307省道和通榆大运河贯穿全境。全镇共有18个村居,户6.02万人口,总面积108.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万亩。近年来,全镇抢抓机遇,狠抓落实,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较快发展.200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62亿元,增幅全县第一,财政收入突破千万元大关,实现1094万元。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该镇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先后荣获省体育先进乡镇,市“双拥”先进乡镇、盐城市“文明乡镇”称号。
2023年12月,入选盐城市2023年市级耕地保护激励单位名单。
2022年1月,江苏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小尖镇为2021年江苏省卫生镇。
2021年1月,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命名小尖镇为第三批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村。
1957年,撤响水区建小尖乡。
1966年4月,改设小尖人民公社。
1983年,复置小尖乡。
1984年,撤乡改建小尖镇。
2001年7月,周集并入小尖镇。
2010年,张集乡并入小尖镇。
取安适之意,得名豫顺。1958年后改为豫顺大队。1983年改为豫顺村村民委员会。1992年改设为豫顺居委会。2009年,豫顺、豫南、豫北三个居委会合并…[详细]
因位置处于豫顺居委会东部,得名豫东。1943年,为拐圩村。1957年改称吕旺。1958年建立拐圩大队。1987年,拐圩村划分为尖庄村和拐圩村。1992…[详细]
由周唐,林国才,赵顶南三户联合兴集,后来周家势力大更名为周小集,后人称周集。…[详细]
清康熙年间,苏州阊门焦、戚、宋等姓,先后迁至此地,租种涟水县佃湖集主张氏土地,故名。…[详细]
过去这个地方很穷,当地人祝福这个村子能有饭吃,有衣服穿,取名四丰,寓意四季丰收。…[详细]
因处于徐洪村于四丰村之间,所以得名为中舍。…[详细]
此地原是一片海滩,后有人迁居至此,发现海滩上有很多野猪窝,后人称其为朱浦。…[详细]
为纪念革命烈士李文广而取名小广村。1964年为小广大队,1983年改设小广村,1988年分拆分为大广村和小广村。2001年,大广村、小广村重新合并为小…[详细]
因该地郭姓居民较多而取名郭庄。1958年为郭庄大队。1983年,郭庄大队分设郭庄村和伏西村,同时设立郭庄村民委员会和伏西村民委员会。2001年,郭庄村…[详细]
因多年前有一条雨水自然冲刷而成的大沟,当时该地陈姓居民较多,得名陈沟。…[详细]
很早以前,姓王人家在此买了一大片沙土地,雇用农工种植庄稼,成为地主。因姓王的名气高,实力强,故命名为王沙庄。后来将“王”字去掉,改为沙庄。…[详细]
以前姓朱的人家为本地大户,故取名朱圩。1958年为朱圩大队,1983年改设朱圩村村民委员会。2001年朱圩村与顾圩村合并,组建新的朱圩村,同时设立新的…[详细]
因四周有大圩堤,且毕姓人家古居于此,取名毕圩。…[详细]
因下辖的周庄、孟巷、吴庄三个自然村庄在一条线上,得名条房村。…[详细]
1926年左右,海州朐县一个姓杨的大地主来此发展。因杨家比张家田产多,势力大,将其命名为朐宏庄。宏宽广、宏大。1964年,因当时“破四旧立四新”,故将…[详细]
民国时期,响水至涟水的民便河从村中经过。为便于村民过往,在四组张国州家门前东南方向的河上,建有一座小桥。桥两头用石滚堆砌,桥面铺片石,命名为土桥。…[详细]
因吉氏居住在此地,家业发展,家丁兴旺,得名吉舍。…[详细]
因地势低洼,每逢水灾之年,全村一片汪洋。土改时,命名为平湖。…[详细]
因很久以前,东西走向的民便河流经此地,直通响水口,潮涨潮落,帆船顺水航行极大地方便两岸百姓。村民依河而居,由西南向东排列,取名条河。…[详细]
以烈士郑华余的名字命名。1966年,属响水县张集公社。原玉东、林舍两村合并,以烈士郑华余名字命名为华余大队。1983年,华余大队复分为玉东村和林舍村。…[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当时姓殷的农户多,取名殷四庄,后为殷大东庄,逐渐称呼为大东。…[详细]
该村由原彭港村与张湾村合并而成,各取其名后一字而得名。…[详细]
因境内原有一条大冲谓之“佑东冲”,冲西居住一户徐姓地主,具有一定势力和名望,就将此村庄定为佑东。…[详细]
早年,有一姓张的人在自家四周筑起士围子,以保安全,人称张大围子,后此地沿称为大圩村。…[详细]
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淤黄泛滥,大通(今运河镇大通村)决口,堤北数十里之内,一片汪洋。破堤黄河水,泻至中途,被一棵倒了的大树阻挡,分为东西两股支…[详细]
以望族杨姓名之,为回族人,故称杨回村。1958年成立张集人民公社,时称杨回大队。1984年,改设杨回村。2010年10月、杨回村与彭庄村合并,组建新的…[详细]
该村东是通榆河,西是张响河,中间是胜利河,故取名三河村。…[详细]
取“姜西村”与“圩角村”首字而得名。1954年7月,成立姜塘初级社。1956年,成立姜塘高级社。1958年,改称为姜塘大队,属张集公社。1983年,改…[详细]
传说是韩湘子修道的地方,原名韩家荡,后称韩荡。…[详细]
“何沟村”和“程圩村”各一字而得名。1958年分设何沟大队、程圩大队,隶属张集公社。1984年,改名何沟村、程圩村。2010年,何沟村与程圩村合并,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