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上泸镇 | 隶属:广信区 |
行政代码:361121102 | 代码前6位:361121 |
行政区域:江西省 | 地理分区:华东地区 |
长途区号:0793 | 邮政编码:334000 |
车牌代码:赣E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64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1.8万人 |
人口密度:约281人/平方公里 | |
办公地址:上泸畈 | |
下辖地区:2个社区、8个行政村 |
因地处泸溪上游河谷平畈得名。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安徽徽州余姓在此建村,是历史较长的自然集镇。旧时泸溪通航,此地历为县南著名的商贸市场。
上饶县辖镇。县茶叶、土纸主产地,1958年设上泸公社,1984年改乡,1991年改镇。位于县境西南部、泸溪中游,距县城23公里。面积64平方公里,人口2.5万。里(洲)上(泸)公路北接上(饶)甘(溪)公路。辖上泸、苎圳、天窗岩、江家、溪北、湖边、小源、毛源、泉洋、三连坑、红区林场、王家山12个村委会。泸溪自东南向西北斜贯东北边缘。农业主产水稻、红薯,盛产薯粉、茶叶。东南有大坳水利枢纽拦河大坝。有手工造纸、茶叶粗制、采煤、工艺和水电站等乡镇企业。是县南毛边纸产销中心。
2023年1月,江西省爱卫会命名上泸镇为2025年度江西省卫生乡镇。
2022年12月,上泸镇被授予第十五批江西省省级生态乡(镇)荣誉称号。
文化旅游:
余氏祠堂位于上饶县上泸镇上泸畈中心地带,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于元末至正十一年(1351年),余氏十五世祖相一公余德元和相二公余德绍始建,后历代递加修葺,清道光乙酉(1849年)
新中国成立前属第五区,建国初为甘溪区上泸乡;1952年属上泸区;1957年属四十八区;1958年成立上游(次年改为上泸)公社;1961年分上泸、苎圳公社;1964年仍合并为上泸公社;1984年后设上泸乡;1991年6月5日,撤乡设镇。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位于泸溪上游而得名。居民委员会是城镇居民群众自治组织。…[详细]
区划代码:~00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清泉社区是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上泸镇下辖的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同治年间,以地处永乐乡四十六都、四十七都、四十八都三个都连接交界山坑处而得名。村委会为群众性自治组织。…[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所处区域有口古井,传说该泉水从五府山圣塘庙穿山流至泉洋井,温泉水常年不断,冬暖夏凉,使游人流连忘返得名。村委会为群众性自治组织。…[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南宋祥兴年间(1278-1279)安徽徽州陈姓建村在泸溪东北岸,故名。村委会为群众自治性组织。…[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宋宝庆年间,人烟稀少,山上多生毛(茅)草,王家山溪水从中流过,故称毛源。村委会为群众性自治组织。…[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旧时本村所有山场属王氏财主所有而得名。清道光年(1821-1850)形成片村。村委会为群众性自治组织。…[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居江姓,有钱有势,称霸一方,群众咒为“江家霸”,后讹写江家坝。…[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万历间(1573-1620)福建下四府张姓始居,因地处小溪上游得名。村委会为群众性自治组织。…[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早年广种苎麻并有引水圳简称而得名。村委会为群众性自治组织。…[详细]
区划代码:~50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红区林场生活区是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上泸镇下辖的林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