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辖区内中华路得名。 |
因辖区内永定路得名。 |
因辖区内福台路得名。 |
明正统年间增筑定西城形为凤凰单展翅,头北翅东,此后定西又称凤城,。城区东门外南北向街道寓意为凤凰羽毛。明清以后称之为凤羽街。近年定西经济发展交通便利,高层建筑日新月异,凤翔之名意为凤凰飞羽,寓意定西经济腾飞,大展宠图。 |
明建文时(1399—1402)朱元璋第十四子楧由甘州迁兰州后,筑营垒屯军于安定县西四十多里处,以控北去金县(榆中)、兰州,西扼临洮、河州,东达安定(定西)、平凉,南至渭源、陇西间要道。内官一名,自隋以来诸省及禁卫之官皆为内官,其余为外官。肃王受封甘肃以禁卫朝廷而设营驻兵,故称内官营。内官亦写作内管,意为直属兰州肃王府,为皇家所管辖。 |
巉口自两汉历宋元明清及民国一直是战略要冲,兵家必争之地。东汉末羌豪迷吾侵至勇士牧马苑(今榆中苑川),同时将巉口一炬变成焦土,昔日繁华化为云烟,此后长达千年一片荒芜。唐末至西夏为吐蕃和党项羌占据,宋元丰四年李宪收复。宋置巉口关,巉口之名始。明设巡检司,以武臣驻此关隘要地。清为巉口堡,堡在关川河西岸,堡长247米,宽120米,高5米,东西二门。清同治之乱,左宗棠派重兵楚军驻防于此。民国雷中田与杨虎臣之战,1949年人民解放军进军兰州,均以巉口为控扼要地。现为312国道及陇海铁路必经处。汉代巉口村遗址为甘肃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
元明清设驿站于此。明弘治十八年(1505)彭泽由兰州去京城经此,有《称钩驿晓发》诗,有句:“旗翻古道邮亭晓,草起西风陇树秋”。清季张荫桓谪戍新疆经此,有《秤钩驿馆》,诗中写道:“蛇形荒驿秤钩尖,苦水煎茶不假盐”。古城东西长376米、南北宽122米,最高处13米,夯层7—30厘米,基宽10米、顶宽3.5米,有东西两门。明代此处有外省安置户十余家,皆前代簪缨之裔谪戍于此者。其中“黄谏,安置户,中鼎甲任翰林学士,原籍南京人”。林则徐在所著《林则徐日记》谓:“此驿所以得名,以路形湾曲也”。实地考察其路形与山形相符,当地人以北山为主山,其山自北端车道岭延伸到称钩驿山下,再折向东之梁家坪,走向弯曲似称钩。驿站地处“称钩”弯曲处,故原名称钩湾。现简称称钩。 |
唐末以来,被以畜牧业为主的吐蕃占据,后归西夏管辖一直称努扎谷。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十七,元丰四年冬十月庚申条:“是日(十月七日)李宪引兵至努扎谷,(西夏)贼众数万,牛羊驼畜充满山谷。于二十里外下寨,前据天涧两重,后倚南山石峡”。努扎谷之名,据西北民族学院藏语专家马进武教授翻译,努是“牦牛”,扎是“尖”,这里曾是吐蕃放牧、休憩牦牛的地方,为牦牛沟之意。今鲁家沟十字沟南百米,现仍有地名叫牛粪滩,当地农户清末民初开垦这一带荒地时,见有古代牛粪堆积厚度达一米余,占地约120亩,故名。 |
因元代在西巩设驿站,故而得名。 |
明初有宁远县(令甘肃武山县)人在此开店卖食品,因地处定西、会宁、通渭三县交界,被过往商旅呼为宁远店。明季中期以来,该地辖属肃藩屯地牛营,遂称牛营店。清季仍称宁远店,“去县治宁远店北……”(见宁远羊营今存咸丰十年通渭县儒学生员潘世择撰《皇清赐八品寿官吕太翁墓志》)。建国后设宁远乡政府于此。 |
在解放前又名云山镇,是因当地人出过抗日将军蒋云台、李昆山而得名,后传因当时聚居于这一带的人以李姓较多而得名李家堡。 |
相传是清同治十一年以来回汉两族共居,今取名民族大团结之意。 |
香泉以水味甘冽清香而名。金代已有香泉之名,源头建有庙宇。恽应翼《万历新修安定县志??祠庙》载:“九天圣母庙,在县治西六十里,其地有香泉,盖祈雨之神也。金至顺二年(1331年)建”。万历十五年张嘉孚撰《安定县志》云:“香泉峪在县治西五十里,其峪出泉甚甘,亦山水佳处也”。明湖南益阳人、监察御史刘宪咏《香泉龙湫》诗:“一勺灵湫净好看,香泉何处渺云端。我来欲唤潜龙起,洗却江山六月干”。香泉地下水出处从高地不断下降,泉水今出自上沙坡,距香泉乡政府南1公里处。 |
原称甸子街或店子街,南距内官营镇20里。明季至清初为甸子川(今内官)北端商旅歇脚处,是大帮脚户西去青海南达四川的要道,因名甸子街。清咸丰前回汉杂居,汉民大户有付家居住,称付家川。同治七年变乱中,回汉民逃散一空,后他处汉民迁徙此处,呼付为符,音同字易。解放后将榆中黄川乡划属符川所辖,这一带现统称符家川。 |
葛家岔原址在今乡政府北十里地的北坪村北坪社吊沟岘南端坡下的小岔,以姓氏、地貌得名。此山岔在近200米的路段上,旧日依山崖凿有不少窑洞,是当地商业集散地。这里元明至清中叶一直是由安定县通往铁木山、马家堡去靖远的必经之地。三十年前扩修地方公路时,古窑洞遂多填挖不存。此岔在清同治时,由于清政府挑起民族矛盾,致当地居民被回族杀尽,窑洞壁上多年血迹斑斑,岔荒废。清末做买卖者将货物自发摆摊设点于今地,仍以葛家岔相呼。至民国三十年前含这里已渐发展为北山大村落。现乡政府所在地形为山梁不是岔,系由当初习惯称谓相沿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