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河口市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以原光化县名而命名。宋乾二年(964)以阴城镇建光化军(光化系唐昭宗季晔年号取“光大王化”之意),至元十四年(1277)废军,改乾德县为光化县,1983年撤销并入老河口市,1987年将北京路街道办事处更名为光化街道办事处。

因西汉开国臣相酂侯萧何封侯地于此而命名。

明朝中叶朝廷鼓励工商业发展,因其地处湖北河南两省交界处,又是鄂西北各县连通中原的交通要道,物资贸易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为两省的边贸集镇,初名新兴镇,后由一孟姓商人生意做大,在此地兴建楼宇始称孟楼,此地群众热爱戏曲,集镇建有戏台,当时唱戏人将“孟”念为“浑”,当地人随之称之为浑家楼,解放后规定地名称孟楼。

竹林桥以桥得名,历史延续千年以上,又名巨成桥、巨欣桥、巨兴集。清光绪(1874-1908)《光化县志》津梁类载:“巨欣桥,县治东三十里,跨蒿堰河上,河南新野通衢。《庐陵集.宋宝元二年(1039)与谢舍人书》:“由巨欣桥而西,秋稼甚盛,时雨已足云云。今集名巨兴桥,亦如之,相传以汉人巨无霸得名,又曰巨成桥,讹为竹林桥。”传说西汉末年,王莽追杀刘秀,巨无霸是王莽下面的主将。后来刘秀称帝,巨无霸满门抄斩。巨无霸早有准备,派差臣把自己的宝剑和一封密信送回家中,告知家里的亲人都要更换姓名,不然有死无生,家里亲人只得改换舅舅家姓。因舅家姓苏,是老河口竹林桥北苏家营人,姓巨的统统改为姓苏的了。后来巨家为了纪念此事,不忘祖先的业绩,就在村东头小河中兴建一座桥留个名气。可是在建桥时,总是河起洪水,冲走桥基石,后来用巨无霸的宝剑支柱石块,桥才顺利建成。人们知道是姓巨的建的,所以把此桥叫做“巨成桥”。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一谢姓舍人(官职)为桥题名“巨兴桥”。清代(1644-1912)至民国(1912-1949)称巨兴集,桥则称巨欣桥,民间称竹林桥。1949年后称竹林桥。

以所在中心村和行政区域而综合命名。相传260年前,有薛姓人家在现镇政府北500米处的薛堰设集,集上薛姓为白莲教徒,扬言能将凳当马,撒土成兵,因此惊动了官府,派兵镇压,并将薛姓斩尽杀绝,当时薛姓有小孩到谢营舅家走亲,方免一死,后改为谢姓,此后,薛集无薛姓至今,仍称薛集。1987年,定名“薛集镇”。

以镇政府驻地集镇命名。张集,又名张家集。地处襄阳、谷城、邓县、光化、新野交通要道。为鄂西北一旱码头,明朝年间(1368-1644)朝廷迁山东五户八军在此设襄阳卫上赵军屯。清初,国家安定,过往客人增多,于是有人来此设茶馆、饭铺、客栈。形成集镇,因系张家较早经商。后人称张家集。1949年,张集划归光化县,把“家”字去掉,直称张集。

以镇政府驻地集镇名称而命名。清同治年间(1861-1874)《谷城县志》记载:“仙人古渡,在县东二十里真武渡。此乃到家附会之说:相传前代县令渡河避难至此,苦无渡船,忽有一老翁一直木,大呼:渡此生!渡此生!乃乘之而渡,及靠岸,四视之,忽不见,故名。

以地处洪家山山嘴而命名。

相传,清嘉庆年间(1804),李姓人家来此建楼居住,因此得名李家楼,后人简称李楼。

因外地袁姓人家迁此岗冲定居而得名。据传,明朝时期(1368-1644)朝廷实行人口大迁徙,一来自山西大槐树的袁姓人家见此地林木茂盛,于是定居于此,繁衍生息,因此地属两边高中嫉偷牡匦危镜厝顺瞥澹食圃濉?/p>

更多资料
本站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