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屏山位于城区北部,因青雅俊秀,形若屏风,控抱县城而得名。山下道路青屏大街以山得名。街道因路得名。 |
新华路位于城区东南部,取意“新中华”,故名,街道因路得名。 |
西大街位于城区西部,因位于城市中心线开阳路西侧而得名。 |
隋大业十二年(616)密县县城迁此,县治沿用1300余年。由于进出县城必须通过城门(关),习称县城所在地为城关。 |
明洪武年间,米氏始祖从山西泽州迁此,取名米村。 |
《密县志》记载:东汉时期安徽寿春县令时苗调任密县令,他乘牝牛密视事到开明村,时公微服在饭店小憩,以其德泽广被,民众自动高呼青天,时公问其所以,众曰:大人视民如子,廉洁无私。时公反躬自省,当年自身骑牛入密,今朝多一牛犊,牛犊在密所生,密食而长。乃密物也,带之伤廉,乃留犊而去。民众感其恩德、清廉。将时苗小憩饭店称牛儿店,开明村改称牛店。 |
古称东西为“陌”,村处在东西狭长的小平原上,为登、禹和密三地的交通要道,得名平陌。镇政府驻于此,故名。 |
五代十国后唐时,五代名将李存勖与王彦章在此作战,为战所需,泻湖成滩,名曰苟家滩。后演变为苟堂。 |
清嘉庆《密县志·仙释》记载:“大隗真人,《庄子》:昔黄帝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清康熙《新郑县志·仙释》曰:“大隗真人,轩辕时栖于大隗山,黄帝访之,遂授以九芝图,后不知所往。”大隗得名于大隗真人。 |
刘寨原名为兰家庄,明末从山西洪洞县迁居此地数户人家,其中一户姓兰,故得名。后刘姓逐渐增多,并筑寨防护,以姓氏命名刘寨。 |
据县志记载:在岳村南有大冢,高丈余,年代名姓无从考证,传为岳王坟(1958年被平)。因冢得名岳村。 |
明末至清顺治年间,由山西洪洞迁往密县的有五大家族,即孙氏、刘氏、吴氏、来氏、张氏。其中孙氏最为富裕,有田地数百亩,刘氏和吴氏较为殷实。后来,五大户商议成立一处集市进行商品贸易,刘氏和孙氏各有生意,孙氏先祖占据来集镇北两处古宅,刘氏在集东头建了一座文昌阁,张氏先祖在西头建了一座戏楼,吴氏祖先开粮油店,只有来氏先祖贫穷,在街上做点小买卖生意。以孙氏先祖为首的五户商议,称来氏街为来集,意为前来赶集,后谐称来集。 |
村域北部有梁山,溱水至此有曲形转弯,故名曲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