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原城关镇分出,与老城关相对,管理新城区范围,故名。 |
春秋时称狼渊。秦汉为繁阳亭。三国魏黄初元年(220)魏文帝受汉禅登基于此,取“繁荣昌盛”之意改名繁昌,并置县。唐废县,始称繁城。后因回族集聚,设回族镇。 |
元代杜姓居多,村名杜庄。明初有集市,又名杜街。后因东靠颍河故道弯曲处,改称杜曲。1995年设立,镇政府驻杜曲而得名。 |
传原为几个小村,有歌谣云:南孔庄,北屠庄。中间夹着杜王庄,东北还有个小翟庄。”清同治年间同筑寨。因寨西门有唐代王岗寺,即以寺名为村名。镇政府驻王岗而得名。 |
明初陈姓建村,名陈村。某年大水村内有陈姓青年负其母于村东土台之上,安然度过水灾,后人敬仰青年的孝义,将避难的土台称为孝台,俗称抱娘台,并定为村名。后因村为清末爱国知府陈星聚故里,于1912年改称台陈。镇政府驻台陈得名。 |
村南有春秋时的楚王陵,规模大,气势足,称巨陵,村因古迹得名。 |
传古时烧瓦,建有瓦房客店,故名。 |
曾名参驾店,商王武丁率众巡狩,捕蝗经此,地方官员参驾,故名。又以古时西华至临颍官道经此,因有3家客店得名三家店。明末因战争居民迁徙。清顺治十年(1653),知县魏成忠招集流亡民众居此,复成村,仍名三家店。 |
清咸丰九年(1860)为避兵乱,择地势低洼处筑寨,得名窝城。 |
明代建村。以王姓、孟姓居住最早得名王孟村。1949年后简称今名。 |
明初郭姓由山西迁此建村,因相较于村东南之小郭庄,此处人多村大,故名大郭。 |
据县志载,春秋为城颍邑,西汉初置临颍县。隋大业四年(608)城圯于水,县城南迁。时为固城的东关,故名固城厢,简称今名。 |
原名石梁寨。明天启六年(1626)于寨北门外的清潩(yi)河上修建石拱桥,名大石桥,村同桥名,简称石桥。 |
明代张姓兄弟二人迁此建村,后陈姓迁入,渐多于张姓,改村名为陈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