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原名忠孝坝。 宋末,西阳州迁忠孝坝,建衙署,此后历为宣慰司、宣抚司、州、专署、县等驻地。 清乾隆元年(1736年),酉阳置直隶州时,为忠孝里。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为钟灵、多福2联保办公处,隶属第一区。 民国三十年(1941年),钟灵、多福2乡合并组成钟多镇。 1953年,分置为官仓,中坨、钟南、钟多3乡1镇。 1955年1月,官仓乡并入钟多镇。 1958年7月,改设钟多公社,下设9管理区。 1962年1月,管理区改为大队。 1974年1月,镇社分开,先农、骑龙、玉柱3大队及4街道行政村隶属钟多镇。 1983年11月,钟多镇辖7居民委员会、7村民委员会。 2001年9月,撤区并乡建镇后,钟南乡、小坝乡和钟岭乡的蒿枝村、银岭乡的白岭村、马鹿乡的杨井村并入钟多镇。 2010年12月,更名桃花源镇。 2024年10月30日,重庆市政府(渝府〔2014〕73号)批复同意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撤销桃花源镇,设立桃花源街道。 |
桃花源原名忠孝坝。 宋末,西阳州迁忠孝坝,建衙署,此后历为宣慰司、宣抚司、州、专署、县等驻地。 清乾隆元年(1736年),酉阳置直隶州时,为忠孝里。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为钟灵、多福2联保办公处,隶属第一区。 民国三十年(1941年),钟灵、多福2乡合并组成钟多镇。 1953年,分置为官仓,中坨、钟南、钟多3乡1镇。 1955年1月,官仓乡并入钟多镇。 1958年7月,改设钟多公社,下设9管理区。 1962年1月,管理区改为大队。 1974年1月,镇社分开,先农、骑龙、玉柱3大队及4街道行政村隶属钟多镇。 1983年11月,钟多镇辖7居民委员会、7村民委员会。 2001年9月,撤区并乡建镇后,钟南乡、小坝乡和钟岭乡的蒿枝村、银岭乡的白岭村、马鹿乡的杨井村并入钟多镇。 2010年12月,更名桃花源镇。 2024年10月30日,重庆市政府(渝府〔2014〕73号)批复同意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撤销桃花源镇,设立钟多街道。 |
自蜀汉以来,曾相继为县丞、巡检、州同县佐所在地。 自宋至清,由土司统治。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置龙潭镇。 1957年7月,龙潭区改为龙潭公社。 1983年,龙潭公社改为龙潭镇。 2001年7月,渤海乡、龙东乡、青华乡、木桶乡、苦竹乡并入龙潭镇。 2010年12月,江丰乡并入龙潭镇。 |
民国十七年(1928年),置麻旺乡。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隶属二区(龙潭)。 1955年1月,以驻地麻旺场命名为麻旺区。 1958年11月,成立麻旺公社。 1962年7月,麻旺公社析置吉安公社。 1963年3月,吉安公社复并入麻旺公社。 1983年,麻旺公社改为麻旺乡。 1984年2月,车田乡、腴地乡并入麻旺乡。 2001年7月,麻旺乡撤乡设镇,改为麻旺镇。 |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酉酬为五区。 1950年,置酉酬乡。 1958年1月,酉酬乡改为酉酬公社。 1983年,酉酬公社改为酉酬乡。 2001年8月,由酉酬乡、田坝乡、沙田乡合并为酉酬镇。 |
1951年,置大溪乡。 1958年1月,大溪乡改为大溪公社。 1983年,大溪公社改为大溪乡。 2001年8月,由酉水乡及沙滩乡的石堤村、沙滩村,老寨乡的二坪村、南坪村,五福乡的八斗村、土城村合并为大溪镇。 |
清朝时期,属千总府管辖。 民国十三年(1924年),置为东三区。 民国三十年(1941年)至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隶属第五区。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隶属第三区(两河)。 1953年4月,置兴隆为第七区。 1958年6月,成立兴隆公社。 1983年,兴隆公社改为兴隆乡。 2001年7月,兴隆乡和土坪乡合并为兴隆镇。 |
民国元年(1912年),建黑水乡。 民国三十年(1941年),黑水乡更名堰水乡。 1951年5月,堰水乡分置为黑水、小井、苏家、二龙4乡。 1958年7月,小井、苏家、二龙并入黑水乡,黑水乡改黑水公社。 1983年10月,黑水公社改为黑水乡。 2001年8月,黑水乡撤乡设镇,改为黑水镇。 |
明代,丁市镇一带隶属治西洞。 清光绪年间,丁市划归“西路四乡”之中的西一乡。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废团练制为联保制,酉阳县划为4区,丁市属一区联保办事处。 民国三十年(1941年)1月,丁市镇分解为丁市、天馆2乡。 1958年,丁市乡改为丁市公社。 1983年,丁市公社改为丁市乡。 2001年7月,由丁市乡、中坝乡、后兴乡部分区域、铺子乡合并为丁市镇。 |
三国蜀建兴元年(223年),蜀汉置复县于今龚滩,属涪陵郡。 唐武德二年(619年),改称洪杜县。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龚淮置镇。 1952年6月,龚滩镇改为龚滩乡。 1958年8月,龚滩乡改为龚滩公社。 1983年,龚滩公社改为龚滩乡。 2001年8月,由原龚滩乡、沿岩乡和罾潭乡部分村落合并为龚滩镇。 |
明代,境域分属佑溪洞和感坪洞所辖。 清顺治三年(1646年),境域为感坪里所辖。 清光绪元年(1875年),境域为南二乡和南三乡所辖。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境域先后分属第四区和第二指导区。 1950年冬,建立区政府,设在李子溪。 1952年,区政府由李子溪迁至杨家坝,为尊重历史,又与李子溪有所区别,就更名李溪公社。 1981年5月,李溪公社改为李溪乡。 2001年7月,李溪乡撤乡设镇,改为李溪镇。 |
1949年以前,名泔坪乡,隶属第五区。 1950年5月,泔坪乡划为泔溪、平旦、石洞、夹州、泉孔5乡。 1955年8月,石洞乡并入泔溪乡。 1958年10月,泔溪乡改为泔溪公社。 1983年,泔溪公社改为泔溪乡。 2001年1月,泔溪乡、泉孔乡及泡木乡的部分行政村合并为泔溪镇。 |
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酉阳设“九溪、十八洞”行政管理建制,境域为九溪之一溪。 民国六年(1917年),为四路乡。 民国十三年(1924年),改四路乡为后溪乡。 1952年4月,后溪乡分为后溪、沙田2乡。 1953年5月,后溪、沙田2乡又分成后溪、白果、长远、蔡家4乡。 1954年8月,后溪、白果、长远、蔡家4乡合并为后溪乡。 1958年5月,酉水河乡改为酉水河公社。 1961年2月,酉水河公社分为大江、后溪、长远3公社。 1983年2月,大江、后溪、长远3公社合并为后溪乡。 2001年8月,由白竹乡和后溪乡合并为后溪镇。 2024年11月,后溪镇更名酉水河镇。 |
民国元年(1912年)后,建西二乡。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为大河乡。 民国三十年(1941年),大河乡分为河东、河西2乡。 1950年,析河东乡置苍岭乡。 1958年8月,苍岭乡改为苍岭公社。 1983年10月,苍岭公社改为苍岭乡。 2001年10月,由岭口乡、苍岭乡、大河口乡合并组建苍岭镇。 |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置为第四区。 民国三十年(1941年),四区迁至龚滩,小河等地划为第二指导区。 1950年7月,废第二指导区,置为十六区。 1951年,置小河乡。 1958年5月,小河乡改为小河公社。 1983年,小河公社改为小河乡。 2001年8月,由小河乡、小岗乡和铜西乡的黎家村、桃坡村合并为小河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