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省 > 西宁市 > 大通县 > 宝库乡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宝库乡

地名:宝库乡隶属大通县
行政代码:630121205代码前6位:630121
行政区域:青海省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长途区号:0971 邮政编码:810000
车牌代码:青行政级别:乡
辖区面积:约1174.8平方公里人口数量:约4608人
人口密度:约4人/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1个社区、11个行政村
地名由来:

旧时称“拨科”。史料记载:“去县城西北四十里,为县治南条诸水之总。初名博罗冲克河。东流穿拨科山峡,东折向南……入西宁之北川……”。民国《大通县志》载:“去县城四十五里,居浩门河之南,自西至东二百余里……为通甘凉之道”,说的就是宝库河、宝库峡。“拨科”原为少数民族词汇,为何族语言,何意?虽无考证,但“宝库”一词源于“拨科”却毋庸置疑。新中国成立之初,设山城乡和宝库乡,1956年合并建立了宝库乡。

基本介绍:

宝库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28千米。人口1万,以土族为主,还有汉、蒙古、藏等民族,土族占总人口的70.9%。面积1174.8平方千米。辖祁汉沟、水草滩、哈家嘴、油房庄、张家滩、纳塄沟、五间房、寺堂、孔家梁、俄博图10个村委会和巴彦1个牧委会。1952年建宝库乡,1956年改设宝库土族乡,1958年合并入解放公社,1961年析置宝库公社,1984年改为宝库土族蒙古族乡,1985年改为宝库乡。

历史沿革:

清雍正三年(1725年),为碳门堡。

民国为碳门堡。

1949年建立了山城乡和宝库乡。

1952年,设立宝库乡。

1958年8月25日为解放公社。

1961年,为宝库公社。

1984年,改为宝库土族蒙古族乡。

1985年11月6日,改为宝库乡。

塔尔寺
牛场社区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该社区位于青海大通县种牛场而得名。牛场社区居民委员会于2012年成立,原属于单位性社区,2018年10月交回大通县沿用至今。现属于乡镇社区。…[详细]

油房卡村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清朝同治年间,有村民居住,且有一座老油房,命其村名,后称油房卡村。…[详细]

巴音村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巴音村是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宝库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俄博图村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清朝同治年间,有村民居住,且有一座老油房,命其村名,后称油房卡村。…[详细]

寺塘村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寺塘村是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宝库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孔家梁村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民国初年,孔家从互助甘沟马圈一带迁来居住,因居住在山梁上,故名孔家梁,后称孔家梁村。…[详细]

五间房村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五间房又称吴家房,据传清道光年间吴家迁来居住,在此盖了五间房而得名。又有《大通县志》记载:古代从西宁到门源必经之处,官府在此修了五间房,用来作过路行人…[详细]

张家滩村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张家滩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早期属张家寺喇嘛所占之地而得名张家滩,后称张家滩村。…[详细]

纳塄沟村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纳塄沟”系蒙古语,细小而较长的沟之意,因村地形呈狭长的沟,故名纳塄沟村。…[详细]

哈家咀村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朝中叶,哈家从外乡迁来居住,因哈家居住最早又坐落在山咀处,故名哈家咀,后称哈家咀村。…[详细]

水草滩村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地原为牧民游牧区,草滩上的牧草肥壮,人称肥草滩。后由“肥”字逐渐演变成“水”字,得名水草滩。后回民迁来居住,清朝同治年间(1862至1874)新庄申…[详细]

祁汉沟村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祁汉”蒙古语,意为白色或白土沟之意。明朝中期,有蒙古族、藏族居住,清朝道光年间,马姓迁来居住,因坐落在白土沟内,故名祁汉沟,后称祁汉沟村。…[详细]


以下地名与宝库乡面积相当:
到宝库乡必去著名景点

宝库乡相关名人

宝库乡特产与美食
宝库乡民俗文化
相关资讯
大通县行政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