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桥头镇

地名:桥头镇隶属大通县
行政代码:630121100代码前6位:630121
行政区域:青海省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长途区号:0971 邮政编码:810000
车牌代码:青行政级别:镇
辖区面积:约33.6平方公里人口数量:约13.29万人
人口密度:约3955人/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11个社区、22个行政村
地名由来:

桥头镇,原名峡口,1930~1932年,在宝库、黑林、东峡河汇合处修木桥一座,名济通桥,沟通了东峡地区交通和经济、文化交流,之后城乡居民陆续迁居此桥两岸。马步芳当局在此开设商号,修建学校,倡办集市贸易,峡口日益繁荣,桥头之名,从此开始。

基本介绍:

桥头镇位于县境东南部,县府驻地。人口6.2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土、蒙古等少数民族,其中回族占总人口的16.2%,藏族占3.2%。面积33.6平方千米。辖胡基沟、向阳堡、红河限、暗门滩、元树尔、小煤洞、大煤洞7个村委会和人民路、解放北路、解放南路、桥东、牦牛山、园林北路、园林南路7个居委会。1952年建桥头乡,1956年设桥头镇。1958年改为五星人民公社,次年更名为桥头公社。1965年复设桥头镇。

荣誉排行:

2015年7月,桥头镇入选第三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示范名单。

2015年2月,中央文明委决定授予桥头镇第四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2014年7月,桥头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历史沿革:

1949年前,桥头镇是县属的一个堡。

1949年,建立桥头乡,属第五区管辖。

1956年6月,将桥头和向阳乡、闇门滩乡、小煤洞乡合并建立桥头镇。

1958年,与良教乡合并成立五星公社。

1960年,改五星公社为桥头公社。

1961年,从桥头公社分出良教公社。

1984年,改为桥头镇。

青海藏文化博物院
人民路南社区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该社区管辖人民路以南居民,故名人民路南社区居民委员会。…[详细]

人民路北社区

区划代码:~002,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该社区位于人民路北段,故名人民路北社区居民委员会。…[详细]

园林路北社区

区划代码:~003,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该社区位于园林路北,管辖范围为园林路北的居民区,故名园林路北社区居民委员。…[详细]

园林路南社区

区划代码:~005,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该社区位于园林路以南,故名园林路南社区。…[详细]

解放路北社区

区划代码:~006,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该社区位于解放路北十字,故名解放路北社区居民委员会。…[详细]

解放路南社区

区划代码:~007,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解放路南社区是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桥头镇下辖的社区。…[详细]

元朔社区

区划代码:~008,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该社区位于原元朔乡而得名。元朔社区居民委员会于2003年6月成立,沿用至今。东邻石山乡,南与长宁镇新添堡毗邻,西邻宁张公路,北至中央储备粮西宁直属库…[详细]

铝电社区

区划代码:~009,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桥头铝电社区属于单位型社区,隶属于青海桥头铝电股份有限公司,由桥头铝电股份有限公司党委进行管理,故名铝电社区。…[详细]

小石山社区

区划代码:~010,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以地理性标志,位于小石山脚下而命名。该社区原本隶属于人民路南社区,后因该社区管理地域过大、人口过多,经相关部门多次调研论证,将人民路南社区重新划分为人…[详细]

矿山社区

区划代码:~01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该社区所辖城区为原煤矿老片区和开发区新建小区,周边山下曾开采煤,故名矿山社区居民委员会。…[详细]

八一社区

区划代码:~012,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八一社区所辖城区是新建小区,以八一路而命名。…[详细]

大煤洞村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大煤洞村是煤矿采煤区。阳坡庄之南,是一个东西走向的山村,庄前是大煤洞沟。海拔2515米。明朝洪武年间(1368年)在此发现煤炭资源,清朝雍正年间(17…[详细]

元树尔村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据传在村前头有古树一棵其形呈园形,村以此得名,意为位于元树尔村的村民委员会。…[详细]

闇门滩村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闇门滩村始建于明嘉靖二年(1523)。据村内白姓村民口传:白氏家族系蒙古族白旦尔吉千户后代,原籍宁夏,于明嘉靖二年迁此居住,后逐步融合为汉族。明代隆庆…[详细]

胡基沟村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胡基”指“胡墼”,后演化为胡基,系青海方言,土块之意。意为周边有很多较大土崖的村,故名。…[详细]

小煤洞村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此地有煤炭且地区较小,故名小煤洞村,意为地理位置位于小煤洞村的村民委员会。…[详细]

向阳堡村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村庄向阳且有一堡子,故名。1949年解放后属大通县五区桥头乡向阳堡行政村;1956年撤区并乡时,属桥头镇;1958年公社化时,称桥头公社向阳堡大队;…[详细]

红河限村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意为驻地红河限自然村的村民委员会。村民自康熙初年逐步迁入,形成村庄。因村东山口垭豁红土覆盖,山壑由于水土流失,呈现红色,因此得名红壑岘,后演变为红河限…[详细]

毛家寨村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清雍正年间,罗布藏丹津叛清,年羹尧率军平叛,麾下毛姓将军在此安营扎寨,故得名毛家寨。…[详细]

老营庄村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据传,元朝至顺年间,桥头小石山处有一座三角小城,为鄯善公主旧居,因在城东部驻扎过营寨,故名老营庄。…[详细]

大湾村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清同治年间建村,当时由袁氏从贺家寨迁住于此,因村处于四山环抱的大湾之中,故名大湾。…[详细]

水泉湾村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本村处于四山环抱的山湾之中,并有两处泉眼,取名水泉湾。…[详细]

毛家沟村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村建于毛家寨村东面的一条沟内故名叫毛家沟。…[详细]

贺家寨村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据传,贺氏原本是当地藏族,在此地筑寨居住,以贺姓取村名。明初从南京等地汉族移民迁来定居,相互通婚,遂逐步与汉族融合。…[详细]

古城村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始建于明初。据传,隋朝在此修城一座。清雍正三年,又在城北约2.5千米处修城一座,名新城。因该城比新城早,故名古城至今。…[详细]

后庄村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村始建于元朝末年,后于清同治年间,回族迁居,光绪年间迁出,由石山乡上丰积村汉民迁居于此。因地处新城之后的村庄,故名后庄。意为地理位置位于后庄村的村民委…[详细]

后子沟村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原为汉族居住,同治三年(1864年)汉族全部迁到湟中水峡。有甘肃回族迁来居住至今。因地处原新城乡后侧的沟内,故名后子沟。…[详细]

南关村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地理位置位于新城南部的村民委员会,故名。…[详细]

上关村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据传,元明时期,在古城北面2.5千米处修城一座,谓之新城。城北通往北部的道路两侧,商贾云集,加之移民增多,久而久之,发展成较大村庄。1949年建政时,…[详细]

上庙沟村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隋大业五年,隋炀帝游河右,进入北川长宁谷,在此与群臣宴会时,其胞姊病死,建金娥圣母庙一座。又有明朝千户李谆在景阳寺沟平叛战死,后朝廷嘉封为忠勇王,建造…[详细]

下庙沟村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隋大业五年,隋炀帝游河右,进入北川长宁谷,在此与群臣宴会时,其胞姊病死,建金娥圣母庙一座。后明朝千户李谆在景阳寺沟平叛战死,朝廷嘉封忠勇王,建造李王庙…[详细]

新城村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据《大通县志》记载,清雍正三年(1726)年,在古城北新建北川营城,后叫新城。城门朝东,城周围有护城河、吊桥。城内有副营衙门,为北川营都閫府,城北有总…[详细]

窑庄村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处后子沟拦腰中间,原名“腰庄”,解放后,在此烧过窑,便用“窑”代替“腰”,故得名。…[详细]


还有17个地名与桥头镇同名:

查看全部18个桥头镇>>



以下地名与桥头镇面积相当:
到桥头镇必去著名景点

相关资讯
东峡镇
  • 黄家寨镇
  • 长宁镇
  • 景阳镇
  • 多林镇
  • 新庄镇
  • 青林乡
  • 青山乡
  • 逊让乡
  • 极乐乡
  • 石山乡
  • 宝库乡
  • 斜沟乡
  • 良教乡
  • 向化藏族乡
  • 桦林乡
  • 朔北藏族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