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省 > 西宁市 > 大通县 > 城关镇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城关镇

地名:城关镇隶属大通县
行政代码:630121101代码前6位:630121
行政区域:青海省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长途区号:0971 邮政编码:810000
车牌代码:青行政级别:镇
辖区面积:约43.6平方公里人口数量:约2.07万人
人口密度:约475人/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1个社区、20个行政村
地名由来:

清雍正三年(1725年)设大通卫时,在今镇政府所在地筑城一座,高6.67米,底厚6米,顶宽4米,周围1860米,设有城楼、角楼、腰楼、月城、炮台、堑壕和东西两门。“城关”一名因此而来。

基本介绍:

城关镇1957年前县府驻地。位于县境中南部,距县府驻地18千米。人口2.2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土、藏等少数民族,其中回族占总人口的39.8%,土族占13.9%。面积43.6平方千米。辖东门、下毛佰胜、上毛佰胜、好来、城关、西门、西关、龙曲、塔哇、贝寺、张家庄、大庄、阳坡庄、柳树庄、李家磨、上寺咀、下寺咀、铁家庄、林家台、沙巴图20个村委会和城关1个居委会。清雍正三年(1725年)设佰胜堡,民国廿六年(1937年)设佰胜镇。1951年设城关镇,1952年改城关乡,1956年复设城关镇。1958年并入互助公社,1959年改城关公社。1984年改为城关镇。

荣誉排行:

2014年7月,城关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历史沿革:

清雍正三年(1725年)设佰胜堡。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设佰胜镇。

1951年,设城关镇1952年,改城关乡。

1956年,复设城关镇。

1958年,并入互助公社。

1959年,改城关公社。

1984年,改为城关镇。

青海藏文化博物院
佰胜社区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该社区位于城关镇佰胜村,故命名为佰胜社区居民委员会。…[详细]

西关村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始建于明末清初,当时是藏、蒙古族、回族杂居。清雍正三年修建白塔城,因村位于城西门外,故名西关。后又有山西、陕西居民及本地商贾迁此,亦农亦商,逐渐形成村…[详细]

上毛佰胜村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据传:明末清初,原是蒙、藏族聚居地,清雍正三年(1725)建白塔城,后有一个姓毛的将军守此城,在平叛作战时百战百胜,居民亦称白塔城为毛佰胜。因村居城之…[详细]

下毛佰胜村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据传:明末清初是蒙、藏族聚居地,清雍正年间,有一个姓毛的将军驻守白塔城,在平叛作战时百战百胜,居民亦称白塔城为毛佰胜。因地处毛佰胜之下,故名下毛佰胜。…[详细]

西门村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据传,明末清初,蒙古族、藏族居住于此,后于清雍正年间,有回族黄氏从甘肃迁此,逐渐形村庄。因村位于城关西门之外,故名西门。…[详细]

城关村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据《侯氏家谱》记载,始祖侯氏是由南京随军迁来在西宁县红崖沟定居;清朝嘉庆十九年(1814)来白塔城居住,因驻在城内,故名城关,村名由此而来。…[详细]

东门村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村位于城关东门之外,故名东门村。据传,清顺治年间,有蒙古族、藏族居住。清雍正年间(1723年)又有居民从山西、南京等地迁此,东门村民委员会1957年…[详细]

好来村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好来系“土语”土族居住的地方之意。意为有土族居住的村民委员会,故名。…[详细]

龙曲村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传,明朝中叶,此地是牧区,清朝雍正初年(1723年)有居民从南京、山西、陕西等地迁来居住;因村庄附近有个龙曲寺,村以寺取名。…[详细]

塔哇村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塔哇”系藏语,意为“耕种寺院田地”、“农奴”。相传村民因耕种过寺院土的地,故命村名为塔哇村。…[详细]

贝寺村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境内有宝贝寺,以寺得名贝寺村,意为驻地贝寺自然村的村民委员会。…[详细]

张家庄村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传,明末清初,有张氏从江南、山西等地迁此,以姓得名张家庄。…[详细]

大庄村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清初有祁、李、董三姓从江南等地迁此,以户多庄大,故名大庄。…[详细]

阳坡庄村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地原是牧区,明末清初从山西、江西等地迁来农户居住在阳坡根下,故取名阳坡庄。…[详细]

柳树庄村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此地原是牧区,明末清初有李氏、藏姓从江南等地迁居,村以柳树生长茂盛而得名。…[详细]

李家磨村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清初李氏从山西迁此,并开设磨坊,故取名李家磨。…[详细]

下寺咀村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相传:元末明初,有藏族居住,因村处山咀下,且有一寺院,故名寺咀。清乾隆年间,有马氏从河州逃荒来此定居,村沿用旧名。后因人口增加分为上、下寺咀。此村位于…[详细]

上寺咀村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相传,元末明初,有藏族游牧,因村境处山梁上有一寺院,故得名寺咀。清乾隆年间,有马氏从河州逃荒来此定居,村沿用旧名。后因人口增多,分为上、下寺咀。此村位…[详细]

沙巴图村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沙巴图”系藏语“白土山根”之意,意为地理位置位于白土山根的村民委员会,故名。…[详细]

林家台村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传,明末清初,汉族林氏居住,因村处于一块比较平的土台上,以姓得名林家台。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林氏迁往东峡,回族马氏从黑林迁入,村名仍沿用至今…[详细]

铁家庄村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初有汉民铁姓迁入,村以姓而得名。相传,明末清初,此地是藏族居住,清初有汉民铁姓迁入,村以姓而得名。清光绪二十一(1895)年,汉族迁居异乡,从佐士图…[详细]


还有84个地名与城关镇同名:

查看全部85个城关镇>>



以下地名与城关镇面积相当:
到城关镇必去著名景点

城关镇相关名人

城关镇特产与美食
城关镇民俗文化
大通县行政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