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多林镇 | 隶属:大通县 |
行政代码:630121107 | 代码前6位:630121 |
行政区域:青海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长途区号:0971 | 邮政编码:810000 |
车牌代码:青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295.6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6955人 |
人口密度:约24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个社区、10个行政村 |
多林镇聚居着土、汉、藏三个民族,镇政府设在哈州村。1949—1956年名多洛乡,虽行政区划几经变更,镇政府驻地始终在哈州村。哈州村始建于康熙年间,有哈氏迁居于该地区域内,村因此得名。后因通婚关系现演变为林姓(镇名是否为“多洛”与“林”姓的合成,目前尚无文字说明)。
基本介绍:
青林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33千米。人口1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土、藏、蒙古族,其中土族占总人口的43.3%。面积295.6平方千米。辖中庄、生地、毛合湾、柳林滩、棉格勒、下阳山、上阳山、麻哈、泉家湾、白土垭豁、雪里合、卧马12个村委会。民国廿六年(1937年)设多洛上、下乡,1951年改第二区第一、二乡,1952年复设多洛上、下乡,1953年分设青林乡,1956年并入多林乡,1958年合并为红旗公社,次年改为多林公社,1978年改为青林公社,1984年设青林土族乡,1985年改为青林乡。
历史沿革:
1949年建政时,成立多洛下乡,属二区。
1956年,以多洛下乡为主,与多洛上乡的石头滩、逊让乡的上浪加合并成立多洛乡。
1958年,与多林乡、多洛乡、逊让乡合并成立红旗公社,后改名多林公社。
1961年,与青林、逊让分设,为多林公社。
1965年,又与青林公社并为多林公社。
1980年与青林公社分开,为多林公社。
1984年改为多林土族乡。
1985年11月6日,改为多林乡。
2002年,撤销多林乡,设立多林镇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该社区位于哈州村346号、多林镇政府院内,因此而命名。…[详细]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地处在沟内,因此沟形状弯曲似龙,群众认为是藏龙之地,故称为藏龙沟,村取名藏龙庄村。…[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哈州村始建于康熙年间,有哈氏迁居于该地区域内,村因此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光绪年间,有姜姓从刘家山迁来此地居住,因居住在扎什纳沟口,得名为口子庄,后称口子庄村。…[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李氏在清嘉庆年间,从朔北马场迁来此地居住,沿用原籍名马场庄,后称马场村。…[详细]
上宽村生态环境 这里四面环山,山上青海云杉、沙棘、青杨等树木成荫。村两委广泛发动群众改水、改厕、改路,逐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垃圾做到了日产日清。 …[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始建于清嘉庆年间,阿氏、刘氏从互助上浪加迁至城关,后从城关迁至此村,沿用原籍名,故称上浪加村。…[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道光年间,杨、刘氏,从刘家山迁此,因居住在多石头的滩上,故名石头滩,后称石头滩村。…[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乾隆年间(1736),吴氏居住,故得名吴什庄,后称吴什庄村。…[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张氏从南京迁至甘肃,又从甘肃迁至大通县良教石庄,后迁住于此,因村处在沟口狭而长,沟脑宽而大,且有一条河水的山沟内,方言称之宽多洛,此村因在…[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乾隆、嘉庆年间,李氏从互助县五十镇迁居于此建村,以互助浪加原名取村名,因在哈州村西有“上浪加村”故此称“下浪加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