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倒淌河镇 | 隶属:共和县 |
行政代码:632521101 | 代码前6位:632521 |
行政区域:青海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长途区号:0974 | 邮政编码:813000 |
车牌代码:青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1.19万人 |
人口密度:约6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个社区、9个行政村 |
因此地有倒淌河,河水至东向西流,故名。
基本介绍:
倒淌河镇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44千米。人口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78%。面积0.2万平方千米。辖蒙古、东卫、黑科、拉乙亥麻、次汉达哇、哈乙亥、甲乙、黄科、措卡、元者10个牧委会。1949年属千卜录区,1956年设倒淌河乡,1958年改为倒淌河公社,1965年改为倒淌河乡。2001年改设镇。
文化旅游:
发源于日月山西麓的察汗草原。海拔约3300米,全长约40多公里,自东向西,流入青海湖,故名倒淌河。它是青海湖水系中最小的一支,不仅河流蜿蜒曲折,而且河水清澈见底,看上去犹如一条明亮的缎带飘落
那亥烈遗址位于共和县倒淌河镇蒙古村,类别为古遗址。那亥烈遗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将军庙古城位于共和县倒淌河镇甲乙村与黄科村草山分界处,类别为古遗址。将军庙古城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共和黑古城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倒淌河镇蒙古村,类别为古遗址。共和黑古城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倒淌河镇,古称“尉迟川”。
清道光年间,环湖八族之千卜录族徙居。
民国十八年(1929年),建共和县后置千卜录区。
1958年,撤区改置为倒淌河乡。
1959年,改称公社。
1960年,复乡,又改为倒淌河公社。
1984年,又复乡。
2003年,撤乡改镇。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此地有倒淌河,河水自东向西流,故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002,城乡分类代码:123,为特殊区域。
第二社区是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倒淌河镇下辖的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哈乙亥“藏语,意为善良的父,因驻哈乙亥村而得名哈乙亥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次汗达哇”蒙古语,意为白岭,故名。1949年解放后,属千卜录区拉乙亥麻乡,1956年属千卜录三乡,1959年属尕海生产大队,1960年始建为次汗达哇…[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拉乙亥麻”藏语,意为下渡口,故得名。1949年解放后建立拉乙亥麻乡,属千卜录区,1956年改称千卜录区三乡,1958年并入倒淌河镇,1959年置尕海…[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元者村是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倒淌河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东卫”藏语,意为山坡面,故名。1949年解放后属千卜录区拉乙亥麻乡,1956年属千卜录三乡,1958年属倒淌河镇,1960年建东卫公社,1968年改…[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蒙古村村民委员会以蒙古族聚居形成的村落,故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黄科”藏语,意为首领家族部落,故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甲乙”藏语,意为美须,故得名。1949年解放后,建为甲乙乡,属千卜录区,1956年以序数改称二乡,1958年改称海滨乡,1959年改制甲乙生产大队,…[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黑科”藏语,意为彭脁izang/angrenxian_cuomaixiang.html">西藏日喀则蕁grenxian_cuomaixiang.html">西藏日喀则拾喝氏卮肼跸?/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