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大华镇 | 隶属:湟源县 |
行政代码:630123101 | 代码前6位:630123 |
行政区域:青海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长途区号:0971 | 邮政编码:810000 |
车牌代码:青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170.7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1.42万人 |
人口密度:约83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5个行政村 |
“大华”系蒙古语,意为“台台”,以辖村得名。
基本介绍:
大华镇位于湟源县西北部,地处黄土高原向表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青藏铁路、315国道穿境而过,距县城6公里。位于东经100o15′-102o25′,北纬34o8′-37o54′之间,东西宽约8公里,南北长约20公里,总面积170.7平方公里.海拔在2540-3768米,属大陆性季水气候,年平均气温2.5oc,无霜期45天。
全镇有13个行政村,73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到2001年末全镇总户3259户14179人,其中农业人口13941人,有汉、藏、土、蒙古等四个民族。总耕地面积25168亩人无耕地1.805亩。现有林业面积13572亩,可利用草场面积16万亩。适宜种植春小麦、青稞、豌豆、蚕豆、
荣誉排行:
2019年7月,大华镇入选2019年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
2014年7月,大华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历史沿革:
1949年,沿旧制设达华乡。
1958年,设达华公社。
1984年,复设达华乡。
2001年,改设大华镇。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由于本村至巴汉村俗称“拉拉槽”,本村地处最外端,当地村民称为拉拉口,后改设村民委员会,称为拉拉口村民委员会,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起初因村庄在河边,故叫河沿庄,后因村内何家人居多,故改名为何家庄,后成立村民委员会,称为何家庄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大华村位于湟源县城以西6公里处,分布于315国道两边窄长地带,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属典型的浅山地区。北邻湟水河,南靠山,西与申中乡接壤,大华村附近企业…[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池汉”为蒙语,“池汉”即茶汗的转音,意为“白河”,当地村民称为池汉,后成立村委会,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早先从东科寺上来一户人家,起名上窑洞,后来搬迁来姓王的几户人家起名王家庄,从1951年土改后起名新胜村,后成立村委会,称为新胜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本村有很多石崖,村前后都有山峰包围,而且居民大都居住在石崖旁边,并且村内有许多石头,村民用石头修建房屋,因此命名石崖庄,后成立村民委员会,本村村委会…[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民间传说:该地南山有“上沟、中沟、下沟”三条沟因此而得名叫三条沟,后体制改革成立村委会,称为三条沟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莫布拉”是蒙语,有黑水泉眼之意,据说以前本村有两个泉儿,“上泉儿”“下泉儿”非常旺盛,在1974年以前本村和莫布拉村是一个生产大队,叫莫布拉五社,在…[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莫布拉”是蒙语,有泉眼之意,据说本村有两个泉眼,“上泉儿”和“下泉儿”,泉水非常旺盛,由此命名莫布拉村,后成立村民委员会,称为莫布拉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由蒙语演化而来,意译“左边”,1983年因体制改革被命名为拉卓奈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查,清朝光绪年间初期,该县令外地贫民经考察,此地深山老林,生田生地,土地肥沃,芳草茂盛,因此在山崖上挖了好多个窑洞居住,并在这里安家落户,饲养种田,…[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由蒙语演化而来,具体含义不详,1983年体制改革后一直被称为黄茂村村民委员会,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最早为蒙古人民居住地,“巴汉”为蒙语。意为:柱子。1983年体制改革设立巴汉村委会,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本村原有一400多年历史的白塔,游牧民到此依据白塔建村居住,后村民以此塔命名本村为塔湾村。…[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很早以前便有游牧名族到此居住,后定居于本村,因村民居住点在石崖跟前,依据山崖建村,故取名为崖根村,体制改革后成立村民委员会,称为崖根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由于本村驻地所在地方的土为红颜色,因此当地村民称为红土湾村,后设立村民委员会,称为红土湾村村民委员会,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很早以前(具体年限不详),有游民到此,依据塔湾河居住,后不断发展成为居民区,因塔湾河从西流入东,本村的驻地位于河的南面,故叫河南村,后成立村委会,称为…[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后庄村原来塔湾大庄,属于塔湾村、崖根村、河南村、红土湾村、后庄村,因本地区比较偏僻,起名为后庄村。…[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石嘴村是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大华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说,元朝建村,蒙古族游牧居住,当地蒙古族命名为巴燕吉盖,意思就是“富人居住的地方”。…[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朝时期本村曾发生旱灾,此后此地经常干旱,俗语较为晒,因此村民起名晒尔村,后体制改革成立村民委员会,称为晒尔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托思胡原名即为“托思胡”为蒙语,释义为烧砖的地方,本村原为蒙古族居住的地方,因此命名为托思胡村,后成立村委会,称为托思胡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牙麻岔原名即为“牙麻岔”,为蒙语,释义为“白色的山羊”,很早以前该地居住者为蒙古族,因此起名牙麻岔,形容该地草木茂盛,后成立村委会,称为牙麻岔村村民委…[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查明代建村,因原来居住土族,“阿家图”为蒙语,意为:长柏树的地方。1983年体制改革,成立阿家图村委会,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为蒙汉合语,意为“有水滩的山沟”,后成立村民委员会,称为纳隆沟村村民委员会,故名。…[详细]
地域范围 西宁市湟源县申中乡、大华镇、和平乡、巴燕乡、东峡乡、城关镇、波航乡 特定品质马牙蚕豆是湟源特有的农产品。因为地理气候条件特殊,地形复杂,马牙蚕豆植株高大,籽粒饱满,生物活性物质含量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