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丙村镇 | 隶属:梅县区 |
行政代码:441421111 | 代码前6位:441421 |
行政区域:广东省 | 地理分区:华南地区 |
长途区号:0753 | 邮政编码:514000 |
车牌代码:粤M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170.7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3.21万人 |
人口密度:188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个社区、21个行政村 |
丙村镇古时称扁村,一说因"扁"与"丙"谐音,后改称丙村;一说南宋末年,元军南下,宋帝昺南逃,途经扁村前往海陆丰时,曾在显应祠歇宿一晚,乡人为纪念宋帝昺的御迹,因之命名为丙村。
2024年6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丙村镇人口数量为3.21万人,位列梅县区各街道乡镇人口数量排行榜第7位。
[位置面积]
丙村镇位于梅县东部,距梅城20公里,介于北纬24o18’——24o20’、东经118o18’——116o23’之间。东南部邻三乡,西南连白宫、西阳,东北接雁洋、松南,西北界城东、白渡。全镇总面积170.7平方公里。
[地形地势]
丙村镇是山区镇。境内地势周高中低,成盆地地形。东北面的阴那山五指峰,海拔1297米,由阴那山绵延而至的莲花山脉,横亘镇境之东部、南部和西部地区。境内有大小河流8条,主要干流梅江,经西阳、白宫于晒禾滩流入丙村,纵贯镇境腹地,从镇东北的乌石头流入雁洋。
[气候资源]
丙村地理位置靠近北回归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日长,冬日短,热量丰
文化旅游:
人和三堡学堂位于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人和村,年代为清,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024年6月29日,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人和三堡学堂为第四批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温鸣剑旧居位于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年代为民国,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024年3月24日,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温鸣剑旧居为第五批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群丰大夫第位于梅州市梅县丙村镇群丰村。群丰大夫第始建于明朝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规模宏大,气魄雄伟。南北长87米,东西宽一百二十多米。整座屋宇有四进三堂八横三围
丙村镇建制于清康熙年间。
清代以前,属程乡县(今梅县)万安都一图,今丙村镇辖地时称丙村堡,金盘冈堡。
民国三十九年(1949年)6月,改设丙村区。
1950年,丙村区辖三乡、锦洲、金盘、雁洋4个乡和丙村镇。
1956年,撤区。
1958年,建立丙村人民公社。
1983年11月,撤社建区。
1987年,改称镇。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圩镇社区是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下辖的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为全村姓丘,十世祖明远公,号取雷溪,十三世仲甫公号取雷丰,可能与本村名字屡峰(雷峰)有关,所以取名为雷丰村。…[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由横径保和石公坑保合并,故名。1958年称横石大队,1983年称横石乡,1983年称横石管理区,1999年称横石村委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靠近银场村,是当时英国人冶炼金属的第二重要地区,取名银二。…[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旧时,该地耕种的农田多,土地较为集中,主要生产粮食,以卖粮为主,各地前来买粮,因而人们把这里称作田头社。后称田头村。…[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旧时叫白沙坪;因在前清时英国人在白沙坪开采银矿,并在白沙坪冶炼,取名银场。…[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旧时叫井塘村,古称福安寨,清时由于寨内外水井多池塘多,而改称井塘寨,后改称红光村。…[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为据传曾盛产竹类和梧桐树,又有银矿,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旧时交通不便,交易市场在韩江河边,南北无桥交通靠木排过渡,小河唇及上游居民去集市必须在井塘码头等候过渡,在等待过程中,经常受地方恶势力等各方面阻扰,特…[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旧时,程姓在此居住,村中有一岌岗,而取名程岗岌,后程姓移居别处,谢姓、陈姓迁居此处,客家话岗与江谐音,改称程江村。…[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原取群众先锋之意,锋与丰同音,又有群众丰收之意,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为是由大坑里和老雅山两个自然村合并后各取一字而成,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为相传很久以前,本村最先住有卢姓和徐姓两家,故此得名:“卢徐坑”。后来逐渐聚居十三姓人:除了卢、徐两姓以外,还有刘、江、胡、李、曾、高、蓝、林、谢、…[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旧时称羊角村;因为有《幼学琼林》“旋风名为羊角,闪电号约雷鞭”对句,取名旋风。…[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由共和、溪口、建设、耀子等自然村合并,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为早在一百多年前(现人和小学校址内),原是一座“公王”,是人联和群众拜神集会的地方,当时因人联和都无学堂,大家都想在这集会的“公王”内办学堂,因“公…[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咸和学校与其他学校合并用名联和学校,村名也改用学校名,所以取名为联和村。…[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由梅花管理区和福寿管理区合并而成,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为这里有一条溪水由三乡东面向西经本村而过,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为以前在溪边种有一颗梅子树,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又因含黄羌坪,以两村各取一字为名,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旧时称水头村;因有溪水的源头意思,后改称咀头村。…[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说在明朝时期居住有一位姓郑的大将军,死后在本村山上安葬,人们为纪念郑将军,取名郑军村,军与均谐音,后改称为郑均村。…[详细]
谢清高(1765~1821),嘉应州金盘堡(今梅县丙村镇金盘乡)人。18岁至海南岛谋生,途中遇风覆舟,为外国商船救起,从此他便在该船上当船员,走遍亚、非、欧三大洲。每到一个国家就学会当地语言,记述其岛
李大林(1906—1999),原名李镜彩,曾用名曾宝,广东梅县丙村镇人。7岁在丙村私塾上学。1920年到教会办的梅县广益中学读书。1921年,和同班同学朱仰能等带头-,反对学校强迫学生信教、读圣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