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西河镇 | 隶属:平利县 |
行政代码:610926110 | 代码前6位:610926 |
行政区域:陕西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长途区号:0915 | 邮政编码:725000 |
车牌代码:陕G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70.5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9255人 |
人口密度:约131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0个行政村 |
因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南侧有主要河流灞河在此转向西流而得名。
基本介绍:
西河镇地处大巴山北麓,是平利通往汉口、旬阳等外界的北大门。东与兴隆镇接壤,南与女娲山乡相接,西邻老县镇,北通汉滨区坝河乡。集镇距县城39公里,距安康市78公里。距旬阳41公里。全乡总面积70.5平方公里,近似正方形。按水平距离算,地域南北长8.5公里,东面宽8公里,在版块面积中耕地占14%,山地占83%,水域占3%,地貌特征是“一山两河三条沟”(即伏羲山、水田河、坝河、磨沟、五郎沟、石梁沟),全乡辖10个行政村,54个村民小组,2569户,10312人,其中农业人口9696人,占全乡总人口的94%。
二、优势资源
旅游资源:坝河纵贯全境,两岸景色优美,尤以龙鼻子一带山崖陡峭
文化旅游:
女娲山森林公园位于平利县西部大巴山山脉北坡,是一个集自然景观和森林景观为一体的森林公园。女娲山森林公园海拔420—984米,北达汉江河谷,有襄渝铁路、西康铁路、阳安铁路相汇、东距平利县城15
女娲山遗址·新石器时代、战国~南北朝、唐~清·平利县女娲山乡七里村。保护范围:以女娲庙遗址为基点,向东1000米至丁家坝遗址东侧,向西500米至七里垭,向北1000米至南北朝墓地北侧,向南4
历史沿革: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为魏坝乡。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改为魏坝保。
民国三十年(1941年),改为魏坝乡。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改称魏汝乡。
1949年后,成立魏汝区,下设西河乡。
1958年,改为西河管理区。
1981年,改为西河管理委员会。
1984年,又改为西河乡。
1977年,清太乡有6个自然村并入为西河乡。
2011年,改为西河镇。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高王山村,赵家沟村,庙沟村三村合为一村命名。…[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这里地貌是一个盆地,东至河坝,南、西、北三面环山,因古代盛产贡品梅子,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坝河水由南向北横穿坝地中央,将天然坝地分为两半,因该地处坝河以东,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光绪《县志》《乡土志》记载水田河中下游沿岸水田较多,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原名魏家坝,因洪武二年魏氏迁籍于此而得名。后因一条坝河,将魏坝隔成东西两坝,因该地位于坝河以西,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乡土志》记载“小磨沟”沟口有磨石,可以制石磨的岩石,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传,很久以前,有几户段姓人家在此沿河居住,故名段家河。…[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传说,很久以前,从远方飞来一只凤凰,当时落在土扒寨梁顶,从此以后,住户慢慢增多,人们觉得是凤凰的缘故,为了纪念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地处周家垭西南方突兀而生的小山,因其山形婉如一卧狮昂首阔口,紧紧相连的一座山梁绵延1千米有余,其形状亦如雄狮之身躯,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辖区覆盖女娲山,故名。1979年后属女娲山公社,1984年女娲山公社改为女娲山乡,2002原贺家沟,柏桠村合并命名为女娲山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