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上盐湾镇 | 隶属:榆阳区 |
行政代码:610802101 | 代码前6位:610802 |
行政区域:陕西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长途区号:0912 | 邮政编码:719000 |
车牌代码:陕K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97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8770人 |
人口密度:约90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9个行政村 |
唐初在此处河湾建村,因产小盐而得名盐湾,为区别于镇川盐湾后更名上盐湾。
基本介绍:
2015年,撤销清泉镇,并入上盐湾镇,镇名上盐湾镇,镇政府驻地为上盐湾村,原清泉镇政府驻地设上盐湾镇清泉办事处
上盐湾镇位于榆林城南52公里处的无定河中游东岸,全镇97平方公里,13600人,总耕地面积4.8万亩,其中水浇地1万亩。32个行政村有15个村属川道地,17个村属纯山区,是典型的半川半山区。
上盐湾镇交通十分便利,210国道穿境而过,32个村全部能通车。输电线路纵横交错,贯通所有行政村。通信设施也较为发达。上盐湾几届领导,艰苦创业,不懈努力,基本改变了过去那种贫穷、落后的面貌,尤其以马万荣为-、刘海江为镇长的现任党委一班人,立足镇情,面对发展的新形势,带领全镇人民,群策群
文化旅游:
马山佛殿庙石窟,位于上盐湾镇马山村东北侧的石庙山西南壁上,东临小井沟,相对高度约50米。石庙山呈东北-西南走向,东、西临沟,南临川道,山体基岩裸露,顶部薄土覆盖,平面呈长条形。石窟坐落在山体
历史沿革:
1946年10月12日,上盐湾解放,设盐湾区公署。
1953年8月,改设榆林县人民政府第三区公所。
1958年9月,成立公社,12月划归米脂县。
1961年9月,复归榆林县,辖30个生产大队。
1984年7月,改设上盐湾乡,辖32个行政村。
1997年11月,改乡为镇。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宋时建村,因地处无定河东岸,宋时又有驻兵驿站,西望无定河落日余辉斜射沙砾、河水金光闪闪,犹如碎金,得名“碎金谷”,元代改为“碎金镇”,清代改为“碎金驿…[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唐开元年间(713~741)姬姓在此山坡地处建村(又一说法为唐永宁二年(681)建村),故得村名“姬家坡”。…[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宣统年间(1909~1911)林姓在此山沟处建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范围均在小川沟河上游,当地人称其为“杨柳川”。…[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嘉靖年间(1522~1566)郭姓建村于山沟处,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康熙中期(1682~1701)高姓人在此石马沟沟湾处建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唐天授年间(690-693)于无定河谷湾地建村。因产小盐,周围群众以熬盐为主,并居河湾地带,又在“三十里盐湾”北,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元延祐年间(1314-1320)在此建村,因北宋年间宋夏在此交兵,宋军屯兵于此并在该处山峁设铁匠炉修造兵器,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建村,因党姓在此川地居住,因地处交通要道,遂设道经营,渐成街道,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唐显庆年间(656-661),赵姓在此建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唐开元年间(714-741)陈姓在青龙沟前段山顶部建村,取兴旺发达之意,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唐大历年间(前766~前779)陈姓在靠山崖部挖土窑居住,故取村名“陈崖窑”。…[详细]
区划代码:~23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雍正年间(1723~1735)郭姓在此建村,取兴旺发达之意,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3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唐会昌年间(841~846)在有古寨子的山坬建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32,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明万成年间(1573~1588)刘姓建村于此处山上,取村名“刘家山”,后传叫中简称“刘山”。…[详细]
区划代码:~23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咸丰年间(1851~1861)叶姓在此修建窑洞居住,故取村名“石窑上”,后简称“石窑”。…[详细]
区划代码:~23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顺治年间(1644~1661)马姓在此山梁处建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3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崇祯年间此地为程姓所有,人称“程家峁”。清乾隆年间(1628~1644)叶姓在此山峁处建村,以原地名得村名。后传叫中以谐音称“持家峁”。…[详细]
区划代码:~23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顺治年间(1644~1661)村人在此平塌地建石窑定居,取村名“石窑坪”。…[详细]
区划代码:~24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传在明朝中叶,怀远堡武官在此设围打猎,后在此设家建村居住,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4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顺治年间(1644~1661)原刘老庄驻地村民在此地新建村庄,故得村名“新庄则”。…[详细]
区划代码:~24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顺治年间(1644~1661)寇姓居住建村,因此地小山上筑有寨子,取村名“寇寨则”。…[详细]
区划代码:~24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顺治年间(1644~1661)尹姓在此处建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5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建村,以山上有大王庙一座,故名“大王山庙”,后改名为向阳山。…[详细]
区划代码:~25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顺治年间(1644~1661)王姓在古寨子侧建村,取村名“王寨”。…[详细]
区划代码:~25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元大德年间(1297~1307)建村,由于受地形影响,水流至此河湾处打漩,故得村名“漩水湾”。后演变为“旋水湾”。以地形及自然现象得村名。…[详细]
区划代码:~25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在此地山湾处建村,得村名“面子湾”。1912年为防洪水保护农田在沟修筑埝子,改村名“埝则湾”。…[详细]
区划代码:~26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同治年间(1862~1874)建村。因此地山腰部有一口水井,居民为取水方便,筑道取水,故得名“井道峁”。…[详细]
区划代码:~26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顺治年间(1644年~1661年)芦姓在此地山沟处建村,以姓氏及地形得村名“芦家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