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枣岭乡
地名:枣岭乡 | 隶属:乡宁县 |
行政代码:141029204 | 代码前6位:141029 |
行政区域:山西省 | 地理分区:华北地区 |
长途区号:0357 | 邮政编码:041000 |
车牌代码:晋L | 行政级别:乡 |
辖区面积:约129.8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2.03万人 |
人口密度:156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0个行政村 |
传说大禹凿开龙门之后,让九条应龙上天去复命,被割掉鼻子的这条应龙,上天之后,便时不时为寻找自己的鼻子常驾云飞来这片地方,有一天他终于找到了自已被砍掉了的鼻子后,见自己的鼻子已经化成了一块石头,遂伤心过度而亡,他的尸体就化作连绵起伏的山岭,这条山岭刚开始叫做“寻找鼻子的龙岭”,后来的人们嫌叫着拗口,便简称“找岭”。不知从何时起又从“找岭”变成了现在的“枣岭”。
荣誉排行:
2024年11月,枣岭乡被山西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为2023-2025年山西省卫生乡镇。
2024年8月,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发布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名单,枣岭乡(翅果油)榜上有名。
2024年12月,枣岭乡被认定为山西省农村电商强镇。
2024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枣岭乡人口数量为2.03万人,位列乡宁县各乡镇人口数量排行榜第2位。
2024年8月,山西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枣岭乡为2020-2022周期山西省卫生乡镇。
2024年7月,枣岭乡入选2024年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
基本介绍:
乡宁县辖乡。原为乡建制,1961年设枣岭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西南端的黄河岸边,距县城35公里。面积129.8平方公里,人口1.4万。通公路。辖岭上、桥头、桥南湾、孟庄、吉庄、樊垣、师家滩、刺岭、刘岭、可涧、桃子院、史家沟、西掌坡14个村委会。矿藏有煤、铁、铜、石灰石等。乡镇企业以采煤为主。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盛产柿子。西部沿黄河岸有清代长城、堡城、峰火台等古遗址和石鼻子村清代民宅建筑群。还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鹳鸟。
历史沿革:
1949年10月属乡宁县六区;1956年4月,设立枣岭乡。
1958年属西坡人民公社。
1961年4月,乡宁、吉县分置,成为枣岭人民公社。
1984年7月撤销枣岭人民公社,复设枣岭乡。
2001年3月谭坪乡并入枣岭乡,名称沿用至今。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该地建村时种有枣树,且在塬面生长,故名枣岭。…[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村西南有一山头称城圪塔,为全城岭遗址,海拔高达1312米,在东北侧建村,故名岭上。…[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村建在坡底沟上游发源地,两支沟的尽头梁顶北侧,南北两侧被洪水冲成天然桥涵,天然桥在村子尽头,故名桥头。…[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村处在坡底沟与安里沟发源头南面,又是坡底沟源头两支沟湾道里建村,故名桥南湾。…[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村为孟姓人在此建村庄,故名孟庄。明清时期属西区五局,民国时期属4区,1949年属6区孟庄行政村,1953年5月划乡,改行政村为乡建制,全县6个区改为…[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村1958年搞平整土地时,从古墓穴里挖出砖块上发现刻有冀字。据民国版《乡宁县志》载原为冀庄。确为冀姓人建村。解放后把冀字读成谐音吉字,故名吉庄。…[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樊家垣村是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枣岭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村师姓人把村建在黄河东岸,河滩以上山腰里,故名师家滩。该村村民多姓师,是晋国著名音乐家师旷的后代。…[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村姓刘的较多,又处于一山岭上,故得名刘岭。…[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村处在园子沟发源地,可涧支沟半坡上,且有泉水出流,干旱季节沟里没有水称涧,故名可涧。…[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地为外来户逃荒到此定居,后将逃改为桃,明清时称桃子原,为发展种植桃子的垣面,解放后改称原的谐音,故名桃子院。…[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史家沟是黄河的一条小支毛沟,因有煤炭,人们在这里建船泊码头,先由史姓人在沟里建起村庄,故名史家沟。…[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村处在园子沟北侧5条支沟的坡面上,形如手掌,又靠近黄河是乡宁最西边的村子,故名西掌坡。…[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村在驮涧沟与顺义河的源头,顺义河西北侧一条支沟内有长年流水,源头有一潭水可供饮用浇地用,民国版《乡宁县志》地图上标淡平,建在沟北阳坡坪地,故名谭坪。…[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村四周土地比较宽广平坦,故名大坪。明清时期属西区九局。民国时期属四区。1944年全县行政区划为6个行政区、24个治村,村下仍设闾,闾内设邻。大坪成为…[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村建在马涧沟发源头,神圪塔梁南侧半坡,故名神底。…[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村古代为黄河岸边支流饮马涧沟,先有了马涧村。沟边常有饮水马,因塬面缺水,人畜都得下沟里饮水,担驮水,水边长有很多的马莲,故名马涧。…[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地处在东阳沟与瓦渠沟的分水岭地带,往东西两边都要经过土桥,南北两侧沟都有常年流水,为驴驮马栽的涧沟,故名驮涧。…[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说明末,闯王率军抢渡黄河,当时河面结冰,冰桥很滑,闯王往冰上掷了一把沙说:“掷沙临河”,意思是亲临黄河,故把此地起名临河。一说该村属黄土残塬区,村建…[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传明朝末年,李闯王率军渡黄河,当时河水结冰,军骑难行,闯王徒手抓起一把河沙,掷在冰上,顿时,狂风卷起飞沙,在冰凌上铺了一条沙路,大军顺利渡过黄河。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