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中坝藏族乡 | 隶属:乐都区 |
行政代码:630202208 | 代码前6位:630202 |
行政区域:青海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长途区号:0972 | 邮政编码:810000 |
车牌代码:青 | 行政级别:乡 |
辖区面积:约129.8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4005人 |
人口密度:约31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4个行政村 |
中坝乡因乡人民政府驻地的村名而得名。
基本介绍:
中坝藏族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34千米。人口0.8万,以汉族为主,藏族占总人口的32%。面积129.8平方千米。辖中坝庄、洒口、交头、嘛呢台、牙昂、红庄沟、确实湾、大湾、何家山、泉脑、山丹坡、四庄、柏杨沟、洪三14个村委会。民国时为归化乡,解放初仍设归化乡,1952年改为中坝乡,1958年并入洪水公社,1961年分设中坝公社,1984年改建中坝藏族乡。
历史沿革:
民国时为归化乡,解放初仍设归化乡,1952年改为中坝乡,1958年并入洪水公社,1961年分设中坝公社,1984年改建中坝藏族乡。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麻呢台村是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中坝藏族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牙昂系藏语译音,意下半山现了一位最小的活佛,故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传,清末此地挖金堆起三个沙坝,此地处在三个坝中间命名。…[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地四周的土地颜色呈红色,故名。解放初期称红庄沟行政村,合作化时称何家山合作社吗,1958年改为红庄沟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红庄沟村民委员会,沿用至…[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交头”系藏语译音意为“佛像的帽冠”,故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洒口是藏语译音,意为“土湾湾”,故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该居民点坐落在四周包围的山湾处,故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和此山庄相邻的村有许多泉,此山庄在泉的最里面,故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山体由地质作用塌陷,形似震断,方言称为闪断坡,后传为山丹坡,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解放后,将山丹坡、红石头湾、寺儿沟、高家湾四个庄子合并为一个大队,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公社化时划归洪水乡,顺序是第三个大队,故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末此地生长柏杨树,故得名。解放初叫柏杨沟村,合作社时叫柏杨沟合作社,1958年和文革期间称朝阳大队,后又称柏杨沟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柏杨沟村民委…[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地居何家人,故得名。解放初为洪水乡第一行政村,合作化时叫何家山合作社,1958年为何家山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何家山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确石湾”意为“此地石头多”故得名。解放初叫确石湾村,合作化时叫确石湾初级社,1958年改为东风大队,以后又把确石湾和何家山合并为确石湾大队,1984…[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