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三泉镇 | 隶属:新绛县 |
行政代码:140825101 | 代码前6位:140825 |
行政区域:山西省 | 地理分区:华北地区 |
长途区号:0359 | 邮政编码:044000 |
车牌代码:晋M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00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3.28万人 |
下辖地区:21个行政村 |
因境内清泉、浑泉、莲花泉三大涌泉而得名。
基本介绍:
三泉镇位于新绛县城的北部,北依九原山,中拥鼓堆水,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勇敢和善良的三泉人民。我们镇政府下辖30个行政村,9095户,3.8万人口,总耕地面积7.8万亩,其中:粮食作物80000亩,年产量21609950公斤;经济作物11620亩,年产量3317365公斤;另外,我们镇还利用当地资源优势,通过积极引导,已发展了一部分:石料加工、沙发家具制造,牧养殖等专业村。“开放的三泉欢迎你,三泉的发展需要你”,镇-连泉程,代表镇党委、政府热诚欢迎国内外客商到三泉来发展,来获利,我们将以的合法权益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近年来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我镇形成了以蔬菜、经济林和小杂粮购销为支柱的
文化旅游:
曾出土有铜鼎、爵、陶罐等遗物。该墓地对于研究晋南地区西周时期的丧葬制度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1947年4月至1948年7月属新绛县一区。
1948年8月至1953年4月属新绛县五区。
1953年5月至1956年4月设三泉乡。
1958年9月至1960年12月属战斗人民公社(后改为新绛人民公社)三泉管理区。
1962年1月从新绛人民公社划出,成立三泉人民公社。
1984年9月撤销三泉人民公社,成立三泉镇人民政府。
2002年5月,南社乡、三泉镇合并为三泉镇。
三泉村位于新绛县城北10公里处,是三泉镇政府所在地,也是三泉镇集市所在地。辖区面积9.3平方公里,下辖五大片区,25个居民组,2009年底全村共130…[详细]
古堆原名鼓堆,位于九原山西侧,因依山而建,山形鼓出,马踏有声,因而得名。1949年起简称古堆。古堆村,距离县城25公里,新乡公路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详细]
座落凭依鼓山鼓水,因称凭鼓庄,凭、冯二字因字同义,后为冯鼓庄,因长期与鼓堆争水举讼不和,改称冯家庄。1947年起始复原名。共有2070人,470户。7…[详细]
白氏首居此地而得名,初名白家疙瘩,后改为白村。 白村地处九原山下,鼓水河畔,位于县城北10公里处,新乡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全村共10个居民组,…[详细]
卢杞的庄园,故名卢家庄。 卢家庄村位于县城北4公里处,紧邻新乡路,交通便利。水利条件充足。有3个居民组,1200余人,耕地面积1800亩…[详细]
原名水云庄,相传,晋重耳回国继位途中,曾为其父晋献公社灵守孝,股更名孝陵庄,俗称壕里。孝陵庄村位于新绛县城区,西北方向3千米,南与王庄、石村、水西相邻…[详细]
由于鼓水流域而得名,位于流域西边,故得名水西村。水西村位于三泉镇南端,距离县城3公里处,侯禹高速公路穿镜而过,地理位置优越。全村共1700余人,343…[详细]
初名御甲沟(村东沟名)庄子,传晋重耳逃国(公元前655年),遇追兵急避于此,旋追兵离去获救,遂呼此庄为离村,后人感离字不吉,改离为李,称李村。民国七年…[详细]
村名来历:传为西周封地,汉代席姓由湖广迁入,遂称席村。 方位:席村位于县城西北4公里处,地理位置优越,侯禹高速穿其而过。 村内基本情况:全…[详细]
隋时原名许有庄,因吕梁山涧流水由西北向东南穿村而过,汇入汾河,欲寻此庄,可逆流而上,无需问询。故称熟汾,以南称南熟汾。南熟汾村位于三泉镇最西边,全村共…[详细]
村名来历:隋原名许有庄,因吕梁山涧流由西北循东南穿村经过,汇入汾河,欲寻此庄可逆流而上,无需问询,故名熟汾。后因人口增长,位于庄北,故称北熟汾。 …[详细]
此地近九原山,草深虫多,元以前称平山南,南蛇村,南厦村。元代初年于九原山建百神庙,各村祭祀先到此集中,遂改为南社。 南社村位于县城以北…[详细]
双陀村村始建于南北朝前十六国阶段,约当前赵即汉。村北峰前建有梵王宫(后改甘露寺)此即寺僧住处,初居堡,后移村,故名佛陀。后以有二主持僧死后葬于北部,并…[详细]
传说,原来西林陀村村南有一菩萨庙,庙内住着一位高僧,姓林。因高僧医术高超,附近村民都到庙中寻他就医。久而久之,人们都称他为林陀,由于医德高尚,十里八乡…[详细]
原名梵村,系九原山梵王宫僧人所建,后人将梵字讹写为樊,遂称樊村。元延佑三年(1316)重修甘露寺中,该寺僧人又将樊村改成林陀,为寺院植林区,后聚落日众…[详细]
古为炭道,商贾多设栈于此,富盖北乡,故称平山北。旋以此地近九原,草深虫多而改北蛇村。入元,改名北社。共728人,188户,耕地1340亩,其中水浇地1…[详细]
因唐兵部尚书卢杞殡葬于此,并着人看守陵园,后人户剧增,形成村落,故而得名。村现有村民171户,756人,党员30名,共1600亩水浇地。村民主要收入来…[详细]
据原南门楼与村北祖师庙碑记:西汉时匈奴南侵到此,北坡有泉涌出,兵马遂解渴获救,故称义泉。义泉村共390户,1350人,4个居民组。耕地面积为2700亩…[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长庆庄村、瑞林庄村、店头庄村、乐利庄村四村合并,新村命名为新和村,寓意新新气象,和和美美。…[详细]
村名来历始建于北宋,因地势平坦并以方位得名。 方位:北平原村位于距县城四公里处,紧靠煤化园区,地理位置优越,村东紧依临夏公路,侯禹高速公路穿其而…[详细]
吉庄村位于三泉镇的东片,原来属于南社乡。距离县城4公里处。唐朝末年建村,村名吉家村,清朝改吉庄村,已建村1000多年,民风村风很好。吉庄现有耕地450…[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