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梅家乡 | 隶属:开江县 |
行政代码:511723205 | 代码前6位:511723 |
行政区域:四川省 | 地理分区:西南地区 |
长途区号:0818 | 邮政编码:636250 |
车牌代码:川S | 行政级别:乡 |
辖区面积:约49.7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5901人 |
人口密度:约119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个社区、6个行政村 |
因过去此地梅子树多而得名。
基本介绍:
开江县辖乡。1952年置仁和乡,1958年改公社,1981年更名梅家公社,1984年置梅家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16.5公里。面积49.7平方公里,人口1.6万。辖梅家坝、水蹬口、小方城、老山、长冲、茅坪寺、大堰塘、小溪沟、交易山、马黄沟、云龙桥、踏水桥12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乡镇企业有运输、建筑等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子。养殖业以生猪、家禽为主。
文化旅游:
回龙湾碉楼位于开江县梅家乡云龙桥村,年代为民国。类别为石窟寺及石刻。2010年10月,被公布为第二批达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仁德桥是开江县境内(开江县梅家乡)建筑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独拱大石桥,跨度内径为30米,高15米,桥宽7.70米,共有石梯74级。已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开江县仁德桥建于道光二年(公元18
历史沿革:
古称仁和场。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定名仁和乡。
1952年,析设共和乡。
1956年,共和乡并入。
1958年,乡改公社。
1966年,改名东风公社。
1972年,复名仁和公社。
1981年12月,更名梅家公社。
1984年4月,公社改乡。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梅家乡乡政府驻地位于该社区,社区遂借取乡名为名。…[详细]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此地平坦开阔,传说古时长着许多梅子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地有一座方形的小山,上有古庙,形如一城,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村区域内有一个比较大的堰塘,故名。解放前属仁和乡3保,1952年为3村、后划为共和乡,1958年为7管理区、后更名为7大队,1981年更名为大堰塘大…[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交易山位于该村境内,传说以前此山周围的人都来此山作交易。村名借用山名,后,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处低洼凹陷且早前有马、黄二姓集居,后,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地原有一桥,护栏上雕刻有祥云纹、龙形纹等图案,称为云龙桥。村名借取桥名为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