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竹峪镇 | 隶属:万源市 |
行政代码:511781106 | 代码前6位:511781 |
行政区域:四川省 | 地理分区:西南地区 |
长途区号:0818 | 邮政编码:636350 |
车牌代码:川S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307.18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1.51万人 |
人口密度:约49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个社区、18个行政村 |
竹峪镇镇因境内山谷中有满山遍野的竹子,构成了天然独特屏障而得名。
基本介绍:
位于万源市西北部,距城区62公里,地处镇巴、通江和万源两省三县交界处,。东接虹桥乡、南邻通江洪口、西连通江铁溪、北靠陕西镇巴县,是万源市西北部重要窗口也是竹峪片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是以耳菇、中药材等特色农副产品 为主的商贸型集镇。既是连接川陕两省的重要通道,又是川东北进出的重要门户。全镇幅员面积107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47个村民小组,1个社区居委会,现有3569户,14820人。有耕地8895亩,其中:田4649亩。
2005年全镇GDP 4384万元,比上年增加14.2%,农村经济总收入4176万元,人均纯收入2724元,比上年增加286元。
全镇现已建
历史沿革:
清属通江县九乡,乡府驻竹峪;后设为通江县六甲。
道光二年(1822年),划归太平县。
威丰元年(1851年),九乡改九局。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局改区。
宣统二年(1910年),区改团,竹峪为太平县第九大团。
民国三年(1914年),太平县改名万源县。
1952年5月,通江县马口乡划归万源县六区。
1954年7月,马口乡并入竹峪乡。
1958年5月,竹峪乡改竹峪公社。
1983年6月,竹峪公社改竹峪乡。
19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该社区居委会所在地位于竹峪镇辖区的街道,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002,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此地位于三条小溪汇聚之处,故名。1958年设三溪村,属于溪口乡管辖,2011年改设为三溪社区,2020年因区划调整,溪口乡并入竹裕镇,现三溪社区居民委…[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地由几个形似包子的山峰组成了一个台阶,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地曾有一颗粗壮的大柏树,故名。1950年设村,建制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地东边山上种植了很多梨树,故名。1950年设村,2020年4月2日与营盘梁村合并,新村命名为东梨村,隶属竹峪镇管辖。…[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地地处山坡,山头呈圆形,曾有人在此修建山寨,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地曾有一山寨,在山寨旁有许多檀木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地为山间平坝,明末清初迁移来此的人多以蕨根为粮,后来人口渐多形成村落,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地地势较为平坦且多为刘姓居民居住,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此地早年间有两条道路,一条通向丝罗,一条通往佛爷山,位置刚好在溪口场镇后面,加上有一条河沟,经河水冲刷,逐步形成一个平坝,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地依河而建的房屋,远观如同修筑的河坝一样,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地山梁早年间是喻姓村民聚居的地方,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地原有一座名为双龙的庙,门上刻有两条龙,村以庙名。…[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地在唐朝时期是出川的交通要道,当地乡绅筹资建一凉亭供人歇息,清朝乾隆年间,当地一陈姓文官又在此出资修建了一座寺庙,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辖区中心建有一座土龙庙,村以庙名。1950年设村,2020年4月2日区划调整后由原虹桥乡调整至竹峪镇管辖,建制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此地山沟早年间是孙姓村民聚居的地方,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地曾有一面积较大的茶园,故名。1951年设村,建制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此地山坪地势平坦且早年是杜姓村民聚居的地方,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营地房屋早年是赵姓村民的聚居地,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地境内有一个很大的山坪且曾有一条通往陕西省的官道,故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