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甸阳镇 | 隶属:施甸县 |
行政代码:530521101 | 代码前6位:530521 |
行政区域:云南省 | 地理分区:西南地区 |
长途区号:0875 | 邮政编码:678200 |
车牌代码:云M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132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5.4万人 |
人口密度:约409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8个社区、7个行政村 |
甸阳镇因辖区位于施甸坝子南部,取山南为阳之意得名。
基本介绍:
甸阳镇位于施甸坝子南端,地处施甸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集城区、近城区、半山区、山区于一体的农业镇。全镇总面积132平方公里,辖2个居委会、12个村委会,170个村民小组,9047户35748人,其中农业户7303户、31028人。人口密度344人/平方公里。全镇有耕地25013亩,人均占有耕地0.7亩,全镇经济以个私经济、种植业、养殖业为主。14个村(居)委会全部架设了程控电话,坝区7个村(居)委会开通了有线电视,各村民小组实现三通(通路、通水、通电)。2003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 (现价)7611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8921.57万元(含社区经济收入),粮食总产1293万公斤,企
历史沿革:
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设石甸寨,隶石甸长官司。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五月,更名施甸,隶永昌府施甸长官司。
清顺治六年(1649年),设归仁乡,隶平彝州。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平彝州署从大石桥迁施甸筑城。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隶永昌府分防施甸巡政厅。
民国元年(1912年),隶施甸分治县。
民国二年(1913年),设第五区。
1950年,保山县人民政府成立,设第五区。
1963年12月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1950年,设施甸街行政村隶保山县第五区。1952年隶施甸乡,1953年隶施甸镇,1958年隶施甸管理区施甸人民公社,1959年属施甸人民公社施甸片,…[详细]
区划代码:~00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驻地段家坡自然村又名文武村。文武村,原名段家坡,因段氏家族首居。因明清时期村内出了几位有名的文官武将,命名文武村。…[详细]
区划代码:~00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团树自然村,因村建于一棵苍劲挺拔,枝繁叶茂,远眺呈圆形绿荫的黄樱桃树周边,命名团树。…[详细]
区划代码:~00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张家社区是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甸阳镇下辖的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005,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驻地坐落在沙石坡地下部故名。1963年设沙坝公社(二级公社)属城郊区施甸县。1968年设沙坝大队属东风公社(城郊公社)。1984年3月设沙坝脚乡属大…[详细]
区划代码:~006,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祈愿从各个乡镇易地扶贫搬迁入住的居民前途光明美好、生活幸福安稳,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曾经称“巍邑”后演变为“乌邑”;现因村委会驻地乌邑自然村。…[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地区菖蒲植物较多且地质偏湿地而得名“菖蒲塘”;现村委会。…[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居住地村民多姓袁而得名;现村委会。1950年,设袁家行政村,属归仁乡施甸第五区,1953年5月,属民和乡施甸第五区,1958年,属民和管理区施甸人民…[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乌土寨,后按寿、福、康、德、孝“五福”雅化得名;现村委会。…[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子位于施甸的坝子头而得名;现村委会驻地甸头自然村。…[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蒋家寨首居村民姓蒋而得名;现村委会。1963年,设河源公社(二级公社)属城郊区施甸县。1968年,设河源大队属东风公社(城郊公社)。1980年更名为…[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0年,保山县人民政府成立,设同邑行政村属施甸第五区。1952年,设同邑乡属施甸第五区。1958年,设同邑管理区属施甸人民公社保山县,1959年,…[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建村时人户多得名“大寨”;现村委会驻地大寨。…[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建村于茂密的竹蓬边得名“大竹蓬”;现村委会驻地大竹蓬自然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