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甸县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甸阳镇因辖区位于施甸坝子南部,取山南为阳之意得名。

由旺镇原有一水塘,牛常来打汪(打汪,方言,洗澡之意),称其地方为牛汪,后雅化为“由旺”,寓“由来兴旺”之意。

明初姚姓土司驻此,称姚官。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邓子龙奉旨赴滇御缅平乱,屯军此地老窑寨,筑“五关”防守御敌,改名姚关。

明万历中期,邓子龙靖边卫国、御缅战争凯旋后,为造福当地百姓,在今施甸北关至大石桥段的施甸河上建3座石拱桥,取名天时、地利、人和,此地因处人和桥旁得名人和,后演化为仁和。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平定回民起义,于此地建街市,取安定太平之意,故名。

民国十三年(1924年),建街市,取兴旺发达意,名旺兴,后改名万兴。

摆榔彝族布朗族乡原属姚关,旧称土舍(土司属官,由土司直系亲属担任,权力与大头人相当,但地位高于大头人)为“榔”,姚关设“三姚四摆”(土司名),此为四摆土司属管辖地,故名。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有一姚关人在当地建酒房酿酒而得名。

旧城乡因1950年此地发现一古城遗址,故名旧城。

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旧时常缺水,当地习俗每年正月初二布朗族人民聚集会于此地泉边杀牲祭祀木龙,祈福龙王赐水,故名木龙园,后演化为今名。

老麦乡因盛产大麦而得名。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何元(人名,施甸坝何家村人),因躲避战乱迁入此地,后人为纪念始祖遂以其名取名。

古时此地马槽龙井到大龙洞间有一泉,出水量大且径流长,取山高水长之意,故名。

更多资料
本站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